尊嚴善終 急診醫師投入安樂死
作家瓊瑤離世後,安樂死議題再次引發關注。本報日前獨家報導前法務部長邱太三力促安樂死合法化,盼苦於病痛的人有善終選擇權、自主權,又引發社會討論。衛福部表示,安樂死就是加工死亡,有賴法務部修法推動,但理念的倡議仍需多方面配合。
亞洲大學講座教授邱太三曾在法務部長任內、卸任後,兩度建議衛福部正視安樂死議題,他認為許多末期患者面對疾病時,只能表達生命沒有尊嚴,還要拖累人,甚至可能對家人情緒勒索,導致整個家庭面臨相關問題。目前雖有緩和醫療可解決少部分問題,但最後階段仍須面對個人思考生命是否存續的議題。
提供國際尊嚴善終相關資訊及諮詢的「台灣尊嚴善終諮詢服務協會」,近期接獲諮詢明顯增加。協會理事長彭湛歡擔任急診科醫師期間看盡反覆進出的患者,思索醫療幫助患者的極限,2018年與志同道合的同學合組協會架網站、辦講座,想讓一般人更了解安樂死。
他說,許多人對安樂死充滿誤解,認為有意願就能申請。但協會成立後直到2020年才有第一個赴瑞士執行安樂死的病患,7年來約協助200人申請,通過瑞士審核約60人,真正執行者不到30人。安樂死從申請到實際執行約3到6個月,花費約100萬元,包括當事人與1名陪同家人,前往瑞士執行後,經司法程序,兩周後將骨灰寄回台灣。瑞士執行單位審核相當嚴格,通過者多為癌末、癱瘓或漸凍等患者。
彭湛歡透露,印象深刻是1名事業成功的罹癌女性,臨上飛機前特地聯繫協會致謝,讓她在執行安樂死前擁有一段飲食與身體狀況都很輕鬆的時光。他認為不到最後關頭,切勿選擇安樂死,但安樂死確可幫助有需求者獲得許可後放下恐懼,靜心享受人生最後時光,這也是成立協會的初衷。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劉越萍說,瓊瑤離世被過於美化安樂死,以致大眾忽略國內還有安寧緩和醫療,兩種方式都是讓人善終時可獲得更多尊嚴,但目前社會對安樂死共識不足,台灣安寧緩和醫療水準在亞洲排第一,衛福部會努力將服務更優化,並持續和社會溝通對話,追求有品質的自然死亡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