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宜蘭到大馬適耕莊 方子維:農業、文化與故事的融合

「來宜蘭迺菜市場」發起人方子維多次造訪馬來西亞,分享地方創生經驗。(圖:陳億佩攝)
「來宜蘭迺菜市場」發起人方子維多次造訪馬來西亞,分享地方創生經驗。(圖:陳億佩攝)


在一般的傳統家庭中,父輩因為辛苦過,都希望孩子往都市發展,坐在冷氣辦公室,而不是留在家鄉務農,或傳承家務。但對設計「來宜蘭迺菜市場」導覽活動的「少年阿公」方子維來說,舊是新(Old is New),無論是農業或是祖業,其實都需要以文化包裝傳承,才能讓地方社區歷久彌新。

早前因為帶著來自馬來西亞的媒體團在宜蘭迺菜市場,方子維認識了「美麗生活節」發起人兼新聞主播陳嘉榮。他之後受邀到和同宜蘭為魚米之鄉的雪蘭莪適耕莊參與「美麗生活節」。

美麗生活節,是帶領大家看見本地小鎮風情,體會當地人文的藝文活動。過去曾在雪蘭莪州適耕莊(Sekinchan)、五條港(Sungai Lima)及煤炭山(Batu Arang),柔佛州的新山及新邦令金舉辦。之後因疫情停辦,在暌違4年後,重新回到適耕莊重新出發,融合當地三大命脈-稻田、椰園及海元素,展現漁米之鄉的草根魅力。

「來宜蘭迺菜市場」導覽活動「少年阿公」方子維在美麗生活節,從辦桌感受人與土地的連結。(圖:受訪者提供)

儘管多次造訪馬來西亞,方子維今年11月首次踏足適耕莊時看見無邊界的稻田,感嘆那正是20年前宜蘭的樣子。

「現在很多宜蘭的長輩會說,我小時候的稻田一望無際的,但是這個畫面,很多時候年輕人只能靠想像,因為今天的宜蘭還是有稻田和豐富的魚產,但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的稻田上出現了很多建築,視野很容易被遮擋,這一趟來到適耕莊,感觸就是,台灣真的回不去了。」

他說,馬來西亞在農業觀光或許比台灣發展來得慢,但幸福的是,他們也保存這許多傳統的建築、農地景觀和飲食傳承。

他分析,台灣的農業經歷了多階段的轉型,從傳統種植到現代化的休閒農場,再到今天強調體驗式的食農教育。如今,台灣是透過課程、手工體驗等方式,讓許多已不在鄉村生活的都會人了解農業的價值,重新建立人與土地的連結。

他續說,台灣的情況屬於祖輩在農田工作,爸媽已經在都市生活,現在的年輕一代只能透過祖輩的敘述了解家鄉。在這樣跨世代的生活經驗下,讓許多年輕人對農業興致缺缺,更甚的是回到家鄉,也少了與家鄉土地的連結。

「因為台灣已過度都市化,讓都市人比較容易理解農業的方式不是直接去採收,而是把農作物擺在餐桌上呈現和講故事,如果他們有興趣,就可以進階到下一個階段,就是回到農村或漁村體驗。」

他在馬來西亞看到農村保留了許多未經開發的自然資源與傳統建築,他說,百年建築正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講述當地故事的重要媒介。同時,他也感受到大馬人在維繫家族之間的關係,和傳承傳統的觀念仍然非常深厚。

他舉例,在這次的「美麗生活節」中,就體會到當地潮州人的辦桌的傳統文化傳承,因為在餐桌上就有一道樸素,但卻非常道地的「蒸海鮮」。

魚、蝦、螃蟹、貝類等海鮮,加上一塊爌肉,簡單樸素的「蒸海鮮」。(圖:受訪者提供)

「在魚米之鄉的適耕莊,大部分的漁獲都會先出售賺錢,較小隻或次等的漁獲就留著自己吃,這道蒸海鮮,有魚有蝦,還有螃蟹貝類,加上一塊爌肉,沒有太花俏的擺盤或烹調方式,全部在一個爐子上蒸出來,在那鍋裡,嚐到的是最鮮甜的湯。」

台馬兩地之間的互補,需要更多像他或陳嘉榮這樣的「帶路人」,以「美麗生活節」推廣地方之美,或是「來宜蘭迺菜市場」導覽的形式,深化兩國之間的交流。

 

「來宜蘭迺菜市場」發起人方子維(圖中背對鏡頭者)多次造訪馬來西亞,分享地方創生經驗。(圖:陳億佩攝)

「至少在這次參與「美麗生活節」的過程中,我看到馬來西亞如何傳承文化,而馬來西亞方面則是有媒體團體到台灣踩線取經。」

方子維認為,文化創生是連結傳統與現代的橋樑。透過深入挖掘地方故事,將百年老店和農村資源重新包裝,可為傳統農業注入創新的活力。

「Old is new」的理念,不僅是保存歷史,更是賦予文化新的當代價值,讓年輕人重新審視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

作者》陳億佩 台灣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系碩士畢業。曾在馬來西亞多家平面和線上媒體機構任職政治時事記者,也曾是旅遊雜誌的編輯,熱衷觀察時事,也喜歡到處旅遊,探討各地不同文化之間的連結。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推廣祕境旅行路線 觀光署移師馬國檳城辦「台灣五感3.0」企劃
青聚點4年開課逾500堂 今年開放近2000免費學習機會
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3.0  促1.3萬青年在家鄉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