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傷的戲謔:中國互聯網上的韓國戒嚴風波

【引言】韓國戒嚴事件發生後,中國人透過互聯網,如同看了一次韓國實境劇,最大數量的鄰國吃瓜群眾,一定是在中國。中韓一衣帶水,經貿、人文往來密切,中國人對韓國戒嚴事態高度關心,從人生反思復盤的心靈雞湯,到勵志的奮鬥故事,再到對公平正義社會的追求,各種對戒嚴事件的不同分析視角和主題遍及中國各個互聯網分享平台。這些關注顯現了中國人內在心靈上一種憂傷的戲謔。因為,對民主主義的追求與捍衛,對大財閥與社會不公的控訴,希望自己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中打拼,又何嘗不是新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生活遠景呢?

人生復盤:跟人要跟「全卡卡」、嫁人要嫁「尹卡卡」

在韓語中,「각하」是「閣下」的意思,讀音類似KAKA;與日語中的「閣下」發音成「かっか」差不多,是很尊敬的語祠。這個詞這被喜愛觀看韓劇的中國網民直譯為「卡卡」。所以,在中國互聯網上,韓國的歷任總統,都被中國網民暱稱為「卡卡」。尹錫悅是「尹卡卡」,文在寅是「文卡卡」。就連搞軍事政變出身、鎮壓光州起義的全斗煥,病故之後沒有獲得韓國政府的國葬待遇,但中國網民卻對他一視同仁。因為《首爾之春》和《第五共和國》這兩部韓劇爆紅中國,全斗煥被年輕中國人所熟悉,於是他也獲得了「全卡卡」、「全小將」的稱號。

用中國網民的話說,尹錫悅要搞戒嚴,想玩一把大的,結果弄成了「快閃」。這讓中國網民無比疑惑:同樣是「卡卡」,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煥,這幾位都成功弄出了戒嚴,怎麼尹卡卡就失敗了?於是中國網民開始找原因。樓越蓋越歪。很多人認為,這和尹錫悅是檢察官出身、沒當過職業軍人有關。中國網民覺得,李承晚是經歷戰爭的開國總統,朴正熙和全斗煥是職業軍人,都懂得帶兵。特別是全斗煥,中國網民總結,在1979年12月12日發動雙十二兵變時,全斗煥對下屬又是許願、又是封官、還大發紅包。反觀尹錫悅,卻因為韓國通脹,削減韓軍伙食費和春節、中秋的加菜金,這當然引起軍人不滿。

但尹錫悅在喜愛韓劇的中國年輕人中,又並非一無是處。他搞戒嚴、搞鬥爭不行,但力挺伴侶、寵愛妻子不被在野黨控制的國會調查,這一點著實讓中國網民大為讚許,紛紛覺得尹錫悅搞戒嚴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當然,尹錫悅自己不會承認這一點。很多中國網民表示,尹錫悅對老婆的態度,才是一個「歐爸」應該有的樣子。

於是乎,當韓國政局在戒嚴風波後撲朔迷離、韓國人上街抗議時,中國互聯網上卻出現了這樣一段衝上熱搜榜首的經典留言:跟人要跟「全卡卡」、嫁人要嫁「尹卡卡」。

人生跟對人、嫁對人,很重要。這表面看起來是心靈雞湯,但實際上卻是中國社會步入內卷、躺平後的焦躁體現,以致於鄰國的政治動蕩,也成為了人生謀略和總結素材。很多中國人覺得,自己此刻看不到遠景、又身處一種無所作為的「歷史垃圾時間」,因而對「成功」的執著和盼望,的確是勝過以往。

老年熱血又一番、花甲正當奮鬥時:李在明狂奔翻牆進國會

韓劇果然還是保守了一些,現實更瘋狂。韓國戒嚴事件中,另一個廣為中國網民關注的明星人物是在野黨黨首李在明。戒嚴令頒布後,已經年過花甲、剛經歷過法庭調查的李在明,開著臉書直播,在首爾零下氣溫中,奔襲數公里,抵達國會;面對戒嚴軍封鎖國會大門,他在群眾的托舉、幫助下翻過國會兩米多高的圍牆,成功進入議事堂,最後投票撤銷了戒嚴令。而李在明也被視為極有機會成為下一任韓國總統。

韓劇節奏慢、劇情平緩動人;日劇節奏快,比較有熱血精神。但很多中國網民看到李在明翻牆進國會後,大為驚歎:這簡直是韓劇的老年熱血番。有的中國網民認為,李在明翻牆進國會的經典畫面,可以拍成電視劇,連名字都想好了一大堆:比如《奔跑吧,大爺》、《花甲大爺轉跑男》、《首爾之冬:熱血番》、《人民的托舉:李在明》、《Running MAN:韓國國會特輯》。

繼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之後,李在明成為了中國人心目中新的老年奮鬥勵志典範。曾經因為抗議日本排放核廢水而宣佈絕食的李在明,用「不吃飯」的方式表達反日立場,獲得中國網民熟悉和認同。六十歲,正當翻牆奮鬥時,花甲人生才是事業拼搏的關鍵期。李在明成功翻牆激發了很多中國人不向生活困難低頭的決心,網民們說:李在明前次表演不吃飯、今次表演跳牆頭,只要群眾掌聲不斷,老李的絕活就不斷;老李的具體拼搏,讓大家覺得再嚴酷的現實也是抽象的,沒什麼可怕。

當然,淮南為橘、淮北為枳,奮鬥也要選對地方。有很多中國網民感慨:韓國國會的圍牆只有兩米多高,連中國普通的縣鄉政府大院都不如;不必像北京故宮那麼高,哪怕是中國的某個縣、鄉鎮的政府大院圍牆,老李就算有蜘蛛人的本領,恐怕也翻不進去。

最感動的聲音:為美女奪槍、韓軍克制而震撼

韓國戒嚴事件中,另一個被載入史冊的經典鏡頭,是傳媒出身的在野黨美女發言人安貴玲,一反平日知性、優雅的風格,在戒嚴當晚奮力爭奪戒嚴軍手中的槍並高聲大喊:你們不覺得羞恥嗎?這成為戒嚴風暴中,人民對抗政權的最震撼畫面。安貴玲事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面對戒嚴軍的槍口,她當時自己也覺得害怕,也會緊張,但她必須阻止戒嚴軍進入國會,如果不這麼做,就無法撤銷戒嚴,那麼韓國的民主也就完了。

這一畫面震動了整個中國互聯網。中國網民的留言充滿著感慨、讚許和深思:勇敢的女士,理智的士兵;英姿颯爽,以身許國;世界有妳才光明;所有的權利,都是自己爭取而來;這位女士強過所有我認識的人,包括我自己。另一部分留言則是為韓軍的克制和理智按讚,很多中國網民認為,不向人民開槍,韓軍是真正的人民軍隊。

韓國戒嚴事件,對中國輿論場的衝擊非常之大。很多中國人在戒嚴事件中看到了政治人物、領袖最為人格化、平凡化的一面,他們會為了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而動怒甚至衝動。很多中國人也看到了韓國民眾和在野黨領袖為了理想、價值而不分性別、年齡去勇敢奮鬥拼搏。自1992年中國與南韓建交以來,中國人認知和理解韓文化、思想、日常飲食、商品的途徑,已經不再是北韓,而是南韓。韓國人走上街頭,為民主而犧牲、衝撞的故事,更是透過韓劇感染和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

如今,戒嚴事件讓整個韓國成為了一個劇場。而且,在國家與政治的劇場中,人民本來就應該是主角。中國人用綜藝、韓劇的劇透視角來觀察韓國戒嚴事件,又何嘗不是一種憂傷的戲謔?畢竟,韓國人對民主的追求與捍衛,對大財閥與社會不公的控訴,希望自己在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中打拼,這又何嘗不是新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生活遠景呢?這或許才是中國人高度關切南韓政局走向的根本原因。

作者》徐全  香港城市大學哲學博士、新聞評論人。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南韓警察廳長曝尹錫悅6度致電 下令逮捕國會議員
尹錫悅支持率只剩11% 7成5南韓民眾支持彈劾
稱尹錫悅向人民「宣戰」 李在明:彈劾是恢復秩序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