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回市場頹勢 329檔期應以價換量
蛇年伊始,1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月減33.66%、年減43.17%,而國銀房貸餘額雖續創史上新高,但年增率跌破雙位數,收斂至9.86%。另外,去年12月全台預售屋交易件數跌破5000件,對比去年第二季,平均單月交易高達1.5萬件,慘況非「腰斬」可形容,329檔期買氣凍結幾乎已成定局。
在央行信用管制的大旗之下,住宅市場無論一手、二手都遭逢莫大考驗,然而未受管制波及,或是管制鈍化的產品,有產業、實質投資需求帶動下,市場出現分化現象。
舉例來說,台北市200萬俱樂部指標豪宅「皇翔御琚」、「One Park Taipei元利信義聯勤」喜訊頻傳,2024年實價登錄各揭露9戶、6戶,但價格不再創新高,反映即便受限於政策和高昂的持有成本,這些高端住宅仍能吸引資本投入,尤其是那些擁有高資產的買家,更看重長期投資價值,而非短期市場波動,也觸動「陶朱隱園」為了刺激購買意願,宣布調降開價至每坪300萬,「以價換量」、「以量換糧」的企圖明確。
具指標意義豪宅的降價策略背後,顯示出即便是高端市場,消費者的購房決策愈來愈依賴基本面因素,房價的過度飆升、積極追漲,已不再是市場的主要驅動力。
扣連著供應鏈重組、產業升級,乃至產品升級的強烈需求,商用市場的表現則更亮眼。近期4筆指標交易,包括:太子建設以7.68億元、每坪成交單價222.8萬元取得「統一國際大樓」27樓及6車位;日商媒體廣告業者以每月租金2084萬元承租信義富邦A25園區將近5千坪頂級商辦;統一超公告43億元向寶豐隆興業買進台北市內湖五期廠辦「V-PARK」C棟9000坪大樓;聯發紡織竹北廠熄燈,整廠租予緯創月租金逾2千萬。在在證明市場對高規格辦公環境和高效運營需求的需求旺盛,尤其在核心商圈和產業聚集地點,企業仍願意支付高價代價獲得優質的商業空間。
台灣的房地產市場受內、外壓力夾擊,出現明顯的結構性分化現象。建商亟需調整產品、開發策略,將焦點放在提升品牌、品質、社區配套設施以及提供靈活的價格策略,從產品面、價格面來回應疲弱的市場需求。
相對來說,商用市場仍以聚落、基建、管理、腹地、成本作為布局選擇,單純想吸引資金轉向或是純粹以財務為目的的投資,在產業精實的趨勢下,造夢難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