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立志的起源與傳統演變
每到過新年,許多人都會立下新年新志願,希望作為努力的目標。而新年立志的傳統,其實起源於古巴比倫時期,至今已經超過3千年的歷史。
新年制定新志願,可算是懷著樂觀意圖的做法。但根據統計,通常到了一年的第二個月,約64%希望自我提升的人就放棄了他們的目標,這或許會讓一些人感到疑惑:「我們一開始為何會有這樣的傳統?」
新年立志的起源
英國伯明罕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神學教授摩斯(Candida Moss)表示,答案可以追溯到3,000至4,000年前古巴比倫在4月時慶祝的「阿基圖」節(Akitu)。
藝術史學家、倫敦瓦爾堡學院(Warburg Institute)助理研究員麥肯錫(Louisa McKenzie)表示,阿基圖節也是古巴比倫新年的開始,是根據巴比倫曆法制定,有時候也會落在三月,這標誌著農耕季節的開始。
摩斯說:「和許多古代的新年節慶一樣,阿基圖節讚揚農業和宇宙的創造與生育。」她表示人們在「阿基圖」節會聚集在一起慶祝,也正是在這個節日裡,巴比倫人首先從事了新年立志的活動,部分原因是為了安撫喜怒無常的神靈,例如發誓償還債務或歸還借來的農具。
麥肯錫說,千百年來,世界各地的文明都會慶祝新年的到來。羅馬人雖然未必用「志願」這個詞彙,他們卻試圖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新年。摩斯表示,羅馬人會交換無花果、蜂蜜或其他象徵繁榮的食物作為禮物,並確保他們在一天中的部份時間工作,以祈求來年的好運。
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Royal Holloway,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羅馬歷史教授阿斯頓(Richard Alston)博士說,羅馬的最高官員會立志效忠共和,並向皇帝宣誓效忠。
長期以來想要變好的渴望
至於這項習俗多年來如何演變並保持下來,摩斯解示,關於新年立志的古老形式,「其邏輯非常符合『按照你想要的方式開始』的原則。」她說:「綜觀歷史,我們都看到同一個原則在發揮作用。」
在愛爾蘭,新年開始時擁有一間乾淨的屋子,象徵著全新的開始,以及未來一年家裡的運氣。
在哥倫比亞、厄瓜多和拉丁美洲的其他地區,還有象徵重生的「燃燒舊年」(burning of the Año Viejo)儀式。在這項除舊迎新的傳統中,家家戶戶會將對過往一年的回憶或其它材料塞進一個真人大小的男性人偶中,為人偶穿上自己的衣服,然後在午夜時放火燃燒。
摩斯說,比較接近現代的新年儀式則源自於殖民時期的美國。她表示:「17和18世紀的清教徒希望避免放蕩,並反省過去和思考未來。」一位著名的新英格蘭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多年來為自己設定了70項志願,其中包括仁慈待人和避免說長道短。
麥肯錫說:「我們所知關於新年立志的現存最早書面紀錄之一,是在蘇格蘭作家哈克特(Anne Halkett)的日記中發現的。」她說:「哈克特在1671年1月2日,於標題『志願』下列出了她對新到來這一年的計畫。」儘管只有單獨一個範例,這可能代表當時新年立新志願已經有更廣泛的實踐。
另一個古老傳統:打破立志
麥肯錫說,到了19世紀時,報紙、雜誌的文章和漫畫中開始提及立志實踐,且經常提到人們未能堅持自己的新年志願。
根據「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1802年一篇愛爾蘭雜誌的文章就是一則諷刺的範例。上面寫著:「下列人物今年新年立下一系列的志願,並莊嚴承諾將信守決心。政治家立志除了國家利益外不考慮其他目標,醫生們立志順應自然,不再開不必要的藥物,且收費非常節制。」
其他文章則批評人們在新年立志時可能別有用心。
1813年1月1日波士頓報紙上一篇文章寫著:「許多人習慣了在新年被強制設立新的志願,他們會在整個12月過罪惡的生活,並下定決心以新的立志和新的行為展開新的一年,而且全心相信這樣他們就能贖罪並消除先前犯下的所有錯誤。」根據「韋氏字典」,這也是我們對「新年立志」這個詞彙的第一份已知紀錄。
麥肯錫表示,到了20世紀,新年立志已經成為一項堅定的傳統。摩斯說,此時這項傳統已經超越了宗教背景,反映出社會更廣泛世俗化的開端。
摩斯說,宗教性和世俗性的志向之間,也就是古代和現代的遣辭用句之間的差異,在於意圖與動機,但終極目標類似。舉例來說,一個17世紀的基督徒可能立志要「避免暴飲暴食」,而一個21世紀的人可能目標在於「吃得健康」。
摩斯補充說:「然而,全新開始的渴望,是全人類的普遍衝動。」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金正恩攜愛女出席新年慶典 收到習近平賀年卡
台灣2025年元旦新制總整理
東京上野阿美橫商店街年貨多 估5天湧入20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