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電雙漲推升通膨力道
最近,因為國民黨立委刪了經濟部準備補貼台電虧損1000億元的經費,經濟部就說因為台電的虧損太大,所以需要提高電費來彌補其虧損。依經濟部的規畫,預計在下個月將會提高民生用電約11%到25%之間,小商業用電調幅約在25%到30%之間,再將工業用電的調幅計算在內,全國電價的調平均約達到6%左右,這已經是過去9年來第5次調漲電價了。
另外,由於台灣的水價已經將近30年沒有調整,因此經濟部說,將會考慮調漲水費反映供水成本。由於水電是所有廠商都必須負擔的重要成本之一,因此經濟部調整水電費之後,廠商一定會把這些增加的成本反映在其商品的價格上,未來各種商品價格勢必會往上調整。對於已經蠢蠢欲動的通膨而言,可能會因此而被進一步的推升,這對於全台受薪階層來說,可說是不可承受之重。
水電價格調整勢必會推動所有產品的價格,通膨自然就會出現。依過去的研究結果來看,如果電價調漲1%,台灣的物價平均會上升大約0.14%;照此一比例,現在如果電價平均調漲6%,可能會推動物價上漲約0.84%。不過,由於現在各產業部門用電較為節約,能源使用效率較高,因此電價推動通膨的力道會略低,但是即使以一半來估計,也會讓通膨增加約0.41%。
依主計總處原先預估今年全年的通膨1.94%計算,再加上電價調高的因素,合理預估今年台灣的通膨可能會接近2.35%左右,這將是我國連續5年的通膨超過或接近2%,這也是過去20多年以從來未曾出現過的嚴重通膨現象。這個估計還不包括水價上漲可能推動的物價上漲,如果把水價調整因素放進來,通膨一定會更為嚴重!
這一次經濟部把在野立委刪除補貼台電1000億元,當成調整電價的理由,其實這只是一個藉口,因為過去連續幾年政府都有補貼台電的虧損,每年大約都是1000億元左右,讓台電的資本額提高到約6000億元,但是過去幾年台電也還是在調整電價。2018年到去年的8年之間,電價共上調4次,大約上漲了35%左右;也就是說,雖然政府不斷地對台電補貼,但是這些金額根本不夠台電的虧損。
換句話說,補貼固然重要,但是台電如何改善體質,如何降低發電成本,或是說是如何調整發電的結構,才是改善台電財務問題更重要的議題。
日前,和碩科技公司董事長童子賢說過,2023年台灣全年用電約2800億度,若以現在的平均發電成本來看,核電每度電的發電成本大約只有1.4元,比火電的平均約低2至3元,比綠電更是低了5元以上,所以如果把台灣的幾個核電廠完全恢復發電,台灣每年可以省下的發電成本就是N個千億元,如此就不用再擔心給台電的補貼,當然也不用再擔心對物價的影響了。
所謂錯誤的政策比貪汙更可怕,因為民進黨政府堅持「非核家園」的政策,過去幾年之間把台灣幾個核電廠一一的關閉,最後一個核三廠2號機也預定在今年5月停機,到時候台灣核能發電將會完全消失。但是,因為核電停止的速度太快,綠電發展根本跟不上來,就必須用更多的天然氣甚至煤碳來發電,不但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而且發電成本也比核能發電大幅增加,造成台電的嚴重虧損。
現在為了彌補台電的虧損,就必須不斷地提高電價,最終將引發嚴重的通膨。可以說民進黨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導致政府、民眾與台灣滿盤皆輸的局面!(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