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報導國軍備戰抗中共獲法國外交媒體獎 文章指台灣社會應進入作戰序列
法國《快訊周刊》記者普呂耶特深入國軍,採訪台灣備戰力抗中共武力威脅,以「台灣能否抵抗中國入侵」為題獨家報導榮獲今年法國外交媒體獎。專題報導除引述前參謀總長李喜明的話指出台灣仍準備不足,也以觀察結果建議台灣人民須更團結,「整個社會都應進入作戰序列」。
成立於1929年的法國外交媒體協會,自1998年起每年選出一份國際政治主題的最佳報導,並頒發獎項。《快訊周刊》專題報導「台灣能否抵抗中國入侵」今年獲獎,顯見法國對台灣議題的關注。
法國外交媒體獎(Le Prix de la presse diplomatique)11日公布今年得獎者,《快訊周刊》(L’Express)副總編輯普呂耶特(Cyrille Pluyette)獲此殊榮,獲獎作品是他以「若習近平決定攻擊... 台灣能否抵抗中國入侵」為題的獨家報導。
獲獎專題於今年6月刊出,普呂耶特訪台期間正值總統賴清德就職演說後,中共加大軍事擾台頻率之際。普呂耶特深入國軍軍隊,為法國讀者帶來第一手資訊。
普呂耶特專題報導分為三大章節。第一章為「越來越令人憂心的軍事騷擾」,普呂耶特造訪新竹空軍基地,目睹空軍人員為監控與防堵共機擾台而頻繁出勤。2023年,超過1700架次共機穿越台灣防空識別區,兩年內增加76%。
普呂耶特分析口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軍演擾台的目的,就是要逐漸讓台灣人疲憊、沮喪,明白反抗全球最大軍隊毫無用處,並稱台灣是「習近平的執念」,「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治理過台灣」。
報導指出,習近平亟於併吞台灣的原因有三。在政治上,台灣蓬勃的華人民主成了共產極權的反面證明;經濟上,全球90%最高階半導體來自台灣;地緣政治上,打破菲律賓、南韓、日本、台灣形成的第一島鏈能讓中國取得太平洋出入口,破壞美國軍事「屏障」。
遠景基金會執行長賴怡忠受訪在專題報導中表示,習近平可能連第4任,若賴清德2028年連任,將意味著中共對台政策的完全失敗,使習近平面臨內部強烈反彈。「若他(習近平)感覺這趨勢無法避免,恐怕會決定進攻」。
在第二章「風險極高的登陸」中,普呂耶特造訪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曾怡碩向他指出,中共封鎖島嶼,要台灣投降是最糟可能性。這項戰略針對台灣弱點,也就是極度依賴進口,尤其是能源。台灣正準備關鍵原料、醫療用品和燃料的儲量,並以支撐3個月為目標。曾怡碩分析,「在完全包圍,且沒有全面開戰的情況下,台灣很難反應。但中國也將面臨西方制裁,無法全身而退」。
其他觀察家則認為,最嚴峻的威脅是「兩棲突襲進攻」,搭配先行的大規模網路攻擊以癱瘓國家設施、散播假訊息與恐慌。但報導認為,台灣還有機會。不僅是因中共久未作戰、缺乏經驗,更是因為台灣島被巨大岩岸保護。共軍穿越海峽將暴露於國軍反艦飛彈、無人機與水雷之下。此外,台灣登陸之處極少,且將被嚴密防禦,海岸狹小、水淺,中共軍艦難以靠近,使軍隊部署困難。
根據美國的台灣關係法,美國將協助台灣自我防衛,但對於中共進犯台灣的態度仍採取戰略模糊。報導指出,儘管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多次明言將出兵保台,不過川普(Donald Trump)明年掌權,一切都將更難預測。
《快訊周刊》第三章報導「台灣,準備好了嗎?」指出,面對中共威脅,台灣在國防預算已從國內生產毛額的2%提升至2.5%,兵役時間也從4個月延長至1年。然而無論是國防安全研究院研究員許智翔,還是前參謀總長李喜明,都認為台灣國防仍準備不足。許智翔指出,後備軍人缺乏訓練、人力、決心與裝備,改革迫在眉睫,但俄烏戰爭讓他深信,台灣是能夠對抗有極大優勢的獨裁強權。
李喜明則強調,基輔的非對稱防禦,或稱「豪豬戰略」啟發台灣。有限國防軍費不應只用於購買大型傳統武器,應發展更多小型、高效、移動能力強、更不易被敵人殲滅的武器,如標槍飛彈或刺針防空飛彈,以嚇阻中共勿輕妄動。
法國智庫「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資深研究員杜懋之(Mathieu Duchatel)說,嚇阻效力在於中共對台灣抵抗力量與美國介入的評估。「只要中國認為無法在2年內結束戰爭,就會猶豫;但若認為可以在3到6個月內拿下,付諸行動的企圖就會更強」。
《嚇阻差距:避免台灣海峽發生戰爭》(Deterrence Gap: Avoid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暫譯)一書作者哈里斯(Peter Harris)也認為台灣尚未準備好,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軍力停止中國進犯,軍事戰略也太過依賴美國介入的可能性。
吳怡農受訪認為決定性元素最終仍在於「人民的反抗意志,就如同烏克蘭」。吳怡農說,他創辦「壯闊台灣」的後盾訓練計畫,便希望打造團結精神。
普呂耶特最後寫道,「事實上,整個社會都應進入作戰序列」,而總統賴清德,就如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須將重任扛在肩上,帶領人民對抗極權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