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北扶困深耕30年 回賀村華麗轉身

慈濟泰北扶困30年系列報導,回賀村當年還是貧脊的山中村落,慈濟人蓋大愛屋,也教導農民種茶葉維生,現在當地居民還種起咖啡豆,人助自助。

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 王端正:「農業講習講義啊,這個已經沒有了,絕版了。」

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 王端正:「民國84年8月,1995年,1995年就是我們第一年,扶困計畫開始,它8月。」

一把剪刀,一本農業講習的教材,65歲的艾福順,保存了將近30年時間。這兩樣物品,對他而言,是傳家寶。

「那時候請他(書),給我們帶回去,他不要 。」

這是1994年慈濟接到政府委託,援助泰北同胞,經過訪查後隔年,慈濟於泰北進行三年扶困計畫,援建了四個村落,並做農技輔導,回賀村就是其中一個。

目前經濟收入比例,茶是占七成,可以每個月採收,成本低。另外,占三成收入的咖啡,是一年一收,成本高,但等於有多的收入,可以當作存錢。

回賀村長 艾順昌:「整個村莊來講的話,(茶葉)一個月估計10多萬(泰銖),10幾萬,差不多20萬,咖啡的話,一年差不多400到500萬。」

而畫面的另一頭,這是距離回賀村,約一個多小時車程的帕傣村,這裡也正在進行大愛屋的建設,看到慈濟志工來,老太太唱起了祝福之歌。

帕傣村位於大端河畔,住著雲南的少數民族拉祜族,去年九月摩羯颱風,許多人的家都被沖毀,慈濟決定幫助10戶的村民,援建大愛屋。

慈濟人文志業執行長 王端正:「鄰居會來幫忙,而技術方面呢,他(村民)會請外面,所以他工錢呢,他花了4萬多,4萬多 (自己付的),對自己付的,那我們這個整個材料,大概16萬多,就是大概一戶蓋起來20萬。」

村民自己找土地、施工,慈濟負責建材,嶄新大愛屋,會在五月雨季前蓋好,為居民遮風避雨,慈濟的愛在泰北茁壯,如今仍是現在進行式。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清邁慈校畢業生 走在夢想路上
泰北水患援建 美斯樂大愛屋動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