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何須隨翁曉玲起舞
⊙孟買春秋
我成長的年代是大學聯考一試定終身的年代,當年的國立大學不如現在多,因此讓分數不夠的我仰之彌高,即使母校輔仁大學也不差,還是難免羨慕讀國立大學的朋友。
隨著大學普及,如今國立大學已經不稀奇了,也不再那麼讓人欽佩羨慕,不過還是有一些提起名字就會讓人覺得:好學校啊!清華大學是其中之一,而每年與交通大學合辦的校際「梅竹賽」,名字取得真好,聽來覺得是高風亮節的君子之爭。
但回顧這幾年清華大學躍上媒體引起討論的原因,不免令人唏噓。
曹興誠捐款風波
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因下圍棋輸給清華大學前校長沈君山,慨然捐款清大一千五百萬是三十年前的陳年往事,偏偏曹興誠如今挺身而出領銜罷免國民黨立委徐巧芯,引來藍營傾巢而出對他展開鋪天蓋地的人身攻擊,意圖讓他公信力盡失,進而影響罷免徐巧芯的行動。
眼見抹黑曹興誠看似親密同框中國女性無效,與博弈捐款一事毫無關聯的同黨立委翁曉玲,忽然跳出來讓人摸不著頭緒指稱曹興誠從未付錢,言而無信詐捐。
至此企業家與教育家風雅博弈而嘉惠大學的軼事,因為一個違憲亂政的跋扈民代,竟演變成烏煙瘴氣俗不可耐的羅生門。民眾捐款乃雙方你情我願並非權利義務,無關的第三者竟然大聲討債似的指著捐款人的鼻子罵街,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翁曉玲所為何事:阻撓曹興誠領銜的罷免徐巧芯活動。立法委員領公帑阻擋人民行使應有的權利已經離譜,此人仗著不分區立委無法被罷免,言行舉止更是囂張,彷彿單手就能任意管包括大學的天下事,不論民眾、校方或是官員都得向她稱臣報告。
然而這羅生門幾日下來卻也逐漸明朗:因為年代久遠校方不論什麼原因,或許沒有三十年前白紙黑字的捐款紀錄,但從不止一二的校史文獻和媒體報導看來,捐款確有其事,甚至沈君山本人都還透露過捐款用途。
曹興誠表示,當時將捐款支票直接交給沈君山,支票並未指名給清華大學,尊重沈君山安排使用。沈君山之後的前清大校長陳力俊在多年前演講中亦曾提及:「剛才曹董告訴我說竟然有人曾聲稱他未兌現諾言,我在此也順便正式代為澄清,清華大學確實收訖捐款無誤,以了此公案。」
令人咂舌的是,如今曾任大學校長的陳力俊出面翻供,聲稱自己沒有查證無法證明捐款,彷彿當年公開在眾人面前演講澄清「確實收訖捐款」只是胡言亂語。而清大也持續保持沉默,任由匿名校方人士對媒體放話,連翁曉玲也能代為發言是否收到款項。
頂尖大學的風骨尊嚴,可謂蕩然無存。而前校長陳力俊因為出爾反爾貽笑大方,多年前關於服務中國「一帶一路」的發言,再度被網友找出浮上檯面,恐怕也是他始料未及的插曲。
中國清華海峽學院新竹辦公室爭議
根據中國「清華海峽研究院」官方網站顯示,該院為北京清華大學繼深圳、北京、河北、浙江之後與地方共建的第五個地方研究院,服務中共「一帶一路」、「海峽西岸經濟區」與「促進海峽兩岸融合」等政治目的。
2021年「清華海峽研究院」於台灣清華大學校內設置「清華海峽研究院新竹辦公室」,引起中共組織滲進清大的社會疑慮。雖然清大發聲明駁斥,強調兩岸交流皆依法行事,但該辦公室設立違背法令,被教育部勒令立即停止使用並即刻撤離校園。
即便如此,前校長陳力俊卻早已在2019年「廈門清華海峽研究交流會」致詞,指出「清華海峽兩岸研究院」依託「兩岸清華大學技術人才」,服務於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和「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
清大校友 Sean Wonders 在社群媒體發文表示:「自己的母校有多紅,紅到我覺得噁心,紅到當我出社會多年後有能力時,也不願意捐款給母校。只要看到廣告就是帶團去中國訪問,只要廣告學術交流就是招待中國的教授。我相信也有歐美的教授來,但是為何出錢印廣告給校友討捐款,廣告的都是中國 events?」
校方意識形態如何見仁見智,撇開高層的政治立場不談,眼見政黨為了反對公民行使權利,無所不用其極打壓公民運動,翁曉玲因政治目的指控曹興誠詐捐拖清大下水,校方卻不發一語,完全無視被此風波影響的自家學子和校譽,不論引起多少校友譴責也不願公開對此事澄清說明。
承上難免會有下一個疑問:或許清大向來都如此低調?
林青霞畢業演講
去年畢業季節,現任校長高為元表示因為他發現林青霞雖然「集結美貌、財富於一身」,但演藝事業和人生過程中,都經歷許多外人看不到的「艱辛與挫折」,能帶給許多畢業生「人生的啟示」,因此親自邀請她至清大畢業典禮致詞。
校長喜孜孜在社群媒體上公開他與妻子和林青霞在香港的私交、上傳和 Brigitte(林青霞英文名)的合照,大方接受媒體採訪。在這個演講邀請引起不少討論後,校方一樣大方接受《放言》記者訪問,解釋校長高為元從10歲就離開台灣,求學過程一直接受歐美教育,因此對於「行行出狀元」的想法根深柢固。
言下之意,校方反倒是無意間暗指批評者瞧不起演藝行業,而不是這個因校長私交邀請來的演講,究竟對畢業生有何等人生啟示了。
認為「中國收復台灣有什麼不對」的翁曉玲攻擊積極反共的曹興誠詐捐一事,關於帳目清大選擇沉默只讓所謂的校方人士匿名發言,但對林青霞演講是否合宜卻願意接受採訪,為校長解釋邀請密友的緣由。就此二事而言,何者更應該公開對外解釋疑慮,對內安定學生心理?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已經過時了,但我還是願意相信大學的知識殿堂是純粹的,是清高的。校園應該討論政治但不是為政治服務,學者要有學者的風範而不是小丑一般。我更期待在學校不論主動或被動捲入風波之際,教育者會用最溫暖的態度向學生說明、顧及學生感受,而不是配合政治人物意識形態,即使不是主動配合,被動不出聲就已經有失風骨。
日前媒體報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例行會議上,特別提醒「沒有選舉的不分區立委別再鬧事」,不料翁曉玲嗤之以鼻變本加厲,以致清大雖然不是主動鬧事者,卻也脫不了關係惹得一身腥了。
還羨慕讀國立大學的朋友嗎?看看清華大學,我一點也不羨慕,恐怕還很慶幸不是校友,不必覺得尷尬。
作者在海外漂泊二十多年後,目前與同為路透社記者的英國丈夫,在八里左岸和普羅旺斯之間如候鳥般移居。希望兩人近半個世紀的國際新聞生涯,能提供些許真切看台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