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外國人呈現「真實日本職場」 工作經驗分享平台創辦人揭初心:打破資訊落差

分享在日外國人職場經驗的Worklife in Japan(WIJ)創辦契機源自2013年,當時創辦人之一的Mark與來自台灣的朋友Victor開始撰寫部落格,分享各自以非傳統方式來到日本的經驗。他們注意到許多外國人對日本職場文化充滿疑問,便開始記錄並分享相關故事,近日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Mark說明,一開始主要以中文撰寫內容,後來逐步擴展至訪問朋友,並發表更多深度文章,內容獲得不錯的回響,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

Worklife in Japan日本職活是專為華語讀者設計的資訊平台,致力於分享日本職場與生活的實用指引。平台涵蓋求職故事、經驗分享、企業文化解析,以及求職管道介紹,幫助外國讀者深入了解日本工作環境。透過真實案例與專業分析,WIJ為希望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提供具體建議,協助他們融入當地職場並提升職涯發展機會,是華語圈了解日本職場的重要參考來源。平台的核心內容聚焦於日本的工作與生活,包括轉職經驗分享、生活實用知識,以及求職技巧等。

來日方式非傳統留學路 分享經驗盼幫助更多人

Mark提到,他於2008年從美國來到日本,也在多家大型跨國企業工作過,與一般台灣人透過留學進入日本的方式不同,他的經歷相對特別且多樣。他當時透過工作簽證的形式來到日本,而非以語言學習或就學為主,這樣的背景讓他對日本的職場文化有不同的觀察。他回憶初到日本時,適應當地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並不容易,但這段經歷也讓他與許多同樣透過打工度假或其他非傳統方式來日本的外國人產生共鳴。

活動方面,WIJ定期舉辦與工作相關的分享會,規模從小型聚會逐步發展到吸引超過200人參與的大型活動。這些活動邀請不同背景的講者,從初來乍到的新人到管理層,分享多元觀點,幫助參與者深入了解日本職場。目前,WIJ由3位主要成員管理,包括Mark、Victor,以及後來加入的Ethan,此外,還有約40名志工在需要時協助。WIJ的創辦初衷是希望為外國人,特別是台灣讀者,提供更接近日本在地的資訊。

<cite>在日外國人職場經驗分享平台Worklife in Japan,創辦人Mark接受《風傳媒》專訪。(黃信維攝)</cite>
在日外國人職場經驗分享平台Worklife in Japan,創辦人Mark接受《風傳媒》專訪。(黃信維攝)

真實的日本「與想像不同」 創辦人:填補資訊差距

創辦人之一的Mark表示,盼能幫助決定來日本工作或生活時,能有更完善的判斷基礎,日本當地的資訊與台灣看到的往往不同,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與觀察,填補這樣的資訊差距,並協助讀者了解日本職場文化的真實面貌。Mark分享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讀者故事,有一位因追星來到日本的台灣女生,從國中起便立志加入日本演藝圈,最終如願與偶像合作,甚至登上台灣綜藝節目,並被拍成紀錄片。

他也說,還有一位完全不會日文的台灣人,初到日本時憑藉勇氣與毅力,成功在餐廳找到工作,並逐步學會日文,現已進入日本的科技業工作。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外國人在日本追夢的努力,也體現了平台為讀者帶來的實際幫助與價值。過去十多年來,WIJ不僅分享個人經驗,也不斷擴展內容與形式,從共筆部落格到專屬網站,並在社群媒體上積極推廣,同時平台也透過定期舉辦活動,邀請不同背景的講者分享經驗,幫助更多有志於在日本工作的外國人找到方向。

不再首重「完全融入」 在理解日本之上選擇自己的方式

Mark提到,台灣人來日本工作或生活,面臨的挑戰隨環境與時代而有所不同。語言能力雖然是基礎,但更大的難題在於如何理解並適應日本的溝通方式與文化特質。過去外國人常以融入日本為目標,而現在的趨勢更強調,在理解文化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無論是保留自身特質還是適度調整以融入環境等。東京等大都市的多元化正在加速發展,與日本傳統印象中的「同質性社會」形成鮮明對比。

他建議新移民保持開放的心態,避免因為單一負面經驗而形成刻板印象。同時也強調,即便日本文化仍有保留昭和時期的部分傳統,如工作場合的飲酒文化,但如今的選擇已比過去多元,外國人不必局限於某些行業,仍有機會找到與自身背景相符的職業。對於「初心者」的建議,Mark認為,語言學習依然是進入日本職場的關鍵。對於缺乏相關專業經驗的外國人,學好日文能拓寬職涯選擇;而對於已有專業技能的人,如工程師,語言要求則相對降低,甚至可直接以英文工作。

「適應力是關鍵核心」 未來有意成立法人團體

然而,不論背景如何,對日本文化與環境的適應力始終是成功融入的核心。Mark表示,WIJ的使命就是為外國人提供支持,幫助他們在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與職場定位。Mark分享了近期令他印象深刻的訪談對象與主題,其中一位受訪者Ayun,在台灣時一直不敢將成為歌手視為目標,但來到東京後,憑藉穩定的工作,逐步投入音樂創作,並在公司的支持下實現了兼顧工作與夢想的平衡。

Mark表示,東京的市場規模和多元性為外國人提供了更多追夢的機會,而這樣的故事正是WIJ報導的核心價值所在。此外,Mark也提到另一位台灣受訪者,她在台灣因現實壓力而放棄設計夢想,但來到日本後,毅然決定重新追求設計相關的學習與工作機會。這些故事不僅激勵了讀者,也讓WIJ團隊深感使命的重要性。在運營超過十年的過程中,WIJ不僅收穫了情感上的回饋,還逐漸建立起一個能促進台日交流的網絡。

Mark表示,隨著台灣對日本市場關注的增加,越來越多的公司和團體希望透過WIJ的平台尋求合作。雖然團隊目前以志工形式運作,但未來有意「法人化」成為相關團體,更有組織性,以便擴展服務範圍並深化與其他組織的合作,不過形式還在思考。展望未來,Mark希望平台能從提供中文資訊,延伸至多語種內容與活動,吸引更多外國人與日本人參與,促進更廣泛的文化交流,相信這不僅能幫助來日本生活與工作的外國人,也能讓日本社會更了解外國人的需求與價值。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