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玉跨界 寫新職人小說──《北山時雨》風情萬種 京都前妻話題十足

餐飲職人王琦玉跨界寫小說。(盧美杏攝)
餐飲職人王琦玉跨界寫小說。(盧美杏攝)
王琦玉將故事設定在京都北野附近,他認為這裡是真正京都人的日常。(羅辛攝)
王琦玉將故事設定在京都北野附近,他認為這裡是真正京都人的日常。(羅辛攝)

餐飲職人王琦玉跨界寫小說,他以美食、美酒、京都文化為經緯,編織了一場曖昧又美味的人生故事。去過京都上百次的王琦玉說,「吃飯吃到七八分飽最好,飲酒飲到微醺最舒服,感情也是,七八分時最美。」這樣的形容讓小說《北山時雨──我的京都前妻懷孕了》充滿萬種風情,明明是愛情小說,卻讓人「看了會餓,讀了會醉」,而這正是他企圖以小說形式,向讀者分享他的「My Kyoto」,一個既真實又令人神往的京都。

作為台灣餐旅界的重要推手,王琦玉擁有豐富的國際餐飲與葡萄酒專業背景,不僅是首位華人就讀法國葡萄酒專門大學並取得侍酒師執照的人,曾擔任晶華國際酒店集團的執行副總,更成功將米其林星級餐飲引進台灣,這些專業與經歷,讓《北山時雨》的飲食描寫極具層次,從居酒屋的燒酎與清酒,到懷石料理的擺盤細節,皆考究入微。

《北山時雨》以故事主角「王桑」的視角展開,這位與京都有著深厚情感聯繫的男子,某日收到一則消息:前妻懷孕了。這封訊息,如同一道敞開的紙門,讓他不得不回顧過往愛情記憶。王琦玉表示,許多人對京都的印象,可能僅停留在金閣寺、銀閣寺、清水寺,以鴨川、四條交織出的觀光路線;然而,《北山時雨》的故事發生在京都西陣與北野附近,這裡沒有地鐵、沒有觀光人潮,卻擁有無數隱藏於巷弄間的傳統商店:老舖豆腐店、精肉鋪、水果行,一磚一瓦皆是京都人的日常。

隨著情節推展,小說主角還一路北上到京都府最北端——丹後半島與伊根町。這裡依山傍海,盛產牡蠣、比目魚、鰤魚、松葉蟹,漁獲鮮美,只需簡單海鹽調味,便是極致風味。伊根「舟屋」更別具特色,屋舍緊鄰海灣,一樓便是自家船庫,鮮魚上岸即成盤中珍饈。

王琦玉自謙不是「文學掛」的作者,文學作品大概只完整看過《湯姆歷險記》,但他從1990年代初在歐洲攻讀葡萄酒時,就開始在各媒體撰寫美食專欄;疫情期間,因封控被困上海,無法出國,他只能透過日本新聞「止渴」,也看了不少日劇。某天,他看到日本「女性離婚後百日內不得再婚」的法令,讓他產生靈感,決定挑戰小說創作,並以自己嚮往卻無緣擁有的「前妻」作為故事核心。

對於這本小說的定位,王琦玉認為「它不是旅遊指南,也不只是愛情小說。」他揉合了自己的餐飲、文化、旅行與人生哲學,開創了一種「職人小說」的新格局。

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認為,長久以來,日劇、韓劇擅長將「職業」融入戲劇,如《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舞伎家的料理人》等,透過飲食呈現人情冷暖。而《北山時雨》則是華文小說中少見的此類作品,它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更是一場文化與感官的雙重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