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恢復全攻略!醫師傳授哺乳、運動與心理調適
生活中心/林靜芬報導
生產是女性人生中的重大里程碑,迎接新生命的喜悅,卻也伴隨著身體與心理的巨大轉變。許多新手媽媽在產後,除了面臨睡眠不足、體力透支,還要適應身體的變化,如子宮恢復、荷爾蒙波動、哺乳挑戰等。同時,心理上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焦慮、情緒低落甚至產後憂鬱,可能讓媽媽們感到無所適從。婦產科醫師張瑜芹與臨床心理師黃閎新表示,產後恢復期的關鍵在於「身心並重」,了解身體的復原過程,並學會調適心理壓力,有助於媽媽們順利度過這段適應期。
產後的身體變化:不可忽視的恢復期!
★子宮恢復:生產後,子宮需要約6至8週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大小。期間可能會感到下腹部輕微收縮痛,並排出惡露。如果惡露顏色異常或持續時間過長,應立即就醫。
生產後,女性身體會經歷一系列變化,若忽視適當的照顧,可能會影響長期健康。(示意圖/翻攝自FREEPIK)
★荷爾蒙變化:生產後,雌激素與黃體素水平迅速下降,而催乳激素則因哺乳而上升。這樣的變化可能導致情緒不穩、焦慮或憂鬱,甚至影響乳汁分泌。
★骨盆底肌與會陰部恢復:自然產的媽媽可能會有骨盆底肌無力或會陰部疼痛,而剖腹產的媽媽則需要關注腹部傷口的癒合情況。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加速恢復。
★母乳哺育挑戰:許多媽媽會遇到乳房腫脹、乳腺炎或哺乳困難的情況,影響哺育過程,也可能增加心理壓力。
★體能下降與疲憊:生產過程消耗大量能量,再加上照顧新生兒的睡眠不足,許多媽媽在產後會有持續的疲勞感。
幫助新手媽媽調適產後變化,瑜芹醫師提出關鍵建議:
●定期產後檢查:產後6週內應定期進行檢查,確保子宮、陰道和傷口的恢復情況,避免潛在健康風險。
●均衡飲食補充能量:產後飲食需攝取足夠蛋白質,如瘦肉、蛋、豆類,有助於組織修復。此外,多補充鐵與鈣,預防貧血並維持骨骼健康。每日飲水量至少2公升,以促進乳汁分泌。
●適度運動促進恢復:適量運動不僅有助於體能恢復,還能緩解情緒低落。建議從深呼吸、輕柔的凱格爾運動開始,後續可進行散步或低強度瑜伽。
從產後檢查、營養補充、運動恢復到心理支持,這些調整都能幫助媽媽重拾健康與自信。(示意圖/翻攝自FREEPIK)
●哺乳護理技巧:哺乳時應確保寶寶口腔能完整覆蓋乳暈,以減少乳頭受損的風險。可搭配溫熱毛巾熱敷,幫助疏通乳腺,減少乳腺炎發生。
張醫師強調,產後身心變化並非媽媽單獨面對的問題,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對於新手媽媽的恢復至關重要。心理師黃閎新建議,家人應多給予關心與協助,如分擔家務、讓媽媽獲得足夠休息,或是傾聽她的需求,避免產後憂鬱的發生。
原文出處:新手媽媽「身心壓力大」?醫師建議從飲食、運動到心理全方位調適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
「驚蟄」春雷直灌台北101樓頂!震撼畫面登外媒
嘉義布袋出現海上Uber!漁民載客蚵棚海釣 促進當地經濟
全票連任田徑運動委員會主委 蔡其雍:共同打造「金門運動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