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纖維瘤 12年長到2棒球大

 

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治療為患者重燃治療曙光,醫師呼籲家長們盡速帶病童回診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期。(記者戴淑芳攝)
叢狀神經纖維瘤口服標靶治療為患者重燃治療曙光,醫師呼籲家長們盡速帶病童回診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期。(記者戴淑芳攝)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12歲周小弟自出生即發現患有第一型神經纖維瘤,於嬰兒期氣切救命,叢狀神經纖維瘤隨著年齡漸長不斷增大,手術後又增生,持續增長至2顆棒球大,所幸口服標靶MEK抑制劑成功縮小腫瘤、重拾正常生活,一圓出國夢。

台大醫院小兒部小兒神經科主任范碧娟表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NF1) 是因遺傳或本身基因突變而造成的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為1/3000,半數源自家族遺傳,半數是自身基因突變,常見症狀為嬰兒期開始出現咖啡牛奶斑。有3至5成患者會長出叢狀神經纖維瘤(PN),腫瘤沿著神經生長,並會隨時間長大。

范碧娟說,叢狀神經纖維瘤隨時間增長,兒童時期增長最快,腫瘤可能沿著全身神經生長,導致顏面、肢體或脖子不對稱,將近10%患者會出現惡性腫瘤,劇烈疼痛且不良預後,癌變後5年存活率僅約3至5成,有症狀的叢狀神經纖維瘤患者相較於無症狀患者致死率高達6倍。

通常在15歲前的兒童與青少年時期增長速度最快,其中超過5成患者無法手術,過往僅能仰賴支持性療法、定期追蹤。自114年2月1日起,第一線口服標靶納入健保給付,適用於3歲以上未滿18歲第一型神經纖維瘤合併有叢狀神經纖維瘤之患者,同時符合:(1)無法手術切除;(2) 具有症狀且嚴重的叢狀神經纖維瘤。

台灣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林光麟表示,口服標靶納健保為患者重燃治療曙光,呼籲家長們盡速帶病童回診評估,把握黃金治療期!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舒靜嫻執行長也說,叢狀神經纖維瘤對患者、照顧者及其家庭成員的生活影響甚巨。如今終於盼到口服標靶藥納入健保,受惠於治療將有更多病友可像周小弟一樣重返正常生活,相信也可為病友及其家庭帶來更多正向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