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為反俄禁演《胡桃鉗》 新文化部長一句喜歡柴可夫斯基惹議

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的聖誕點燈儀式。美聯社
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大教堂廣場的聖誕點燈儀式。美聯社


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芭蕾舞劇《胡桃鉗》是聖誕節經典節目,但這兩年在立陶宛都看不到。俄羅斯2022年進攻烏克蘭後,立陶宛強力挺烏反俄,下令「隔離」俄羅斯文化。最近立陶宛新政府上台,新任文化部長說他喜歡柴可夫斯基,就引發了軒然大波。

《紐約時報》22日報導,立陶宛2年前宣布要與俄羅斯文化隔離,以此聲援烏克蘭,所以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汶斯基等俄羅斯音樂家的樂曲、音樂劇和芭蕾舞劇等全部被冷凍,雖然他們早就都已經不再人世,柴可夫斯基(1840-1893)大約130年前就死了,距離史特拉汶斯基(1882-1971)逝世也已經超過半世紀。

立陶宛國家歌劇院因反俄而不再演出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這是經典的聖誕節表演,其他戲碼又很難超越。38歲民眾布雷第聶(Egle Brediene)最近帶女兒去看取代《胡桃鉗》的《百萬小丑》(Les Millions d'Arlequin),中場休息時就走了,她說這場表演服裝很有趣,但差《胡桃鉗》差多了,「《胡桃鉗》完勝──無論是音樂、舞蹈還是故事性」。

這個狀況出現了轉變的契機,立陶宛新政府本月上台,新任文化部長畢魯提斯(Sarunas Birutis)受訪時說他喜歡柴可夫斯基,「沒理由擔心我們看個聖誕故事然後就變成親俄吧」。

但還是有些人覺得反俄就要反到底,因此這些熱情挺烏反俄的人、與喜歡俄羅斯音樂的人又展開了激辯,這也是好幾個世代爭辯不休的議題:到底能不能文化歸文化、政治歸政治。

2024年12月20日,立陶宛新任文化部長畢魯提斯(右)與烏克蘭文化戰略傳播部長托奇斯基(Mykola Tochytskyi,左)會面。路透社
2024年12月20日,立陶宛新任文化部長畢魯提斯(右)與烏克蘭文化戰略傳播部長托奇斯基(Mykola Tochytskyi,左)會面。路透社
2024年12月10日,蘇格蘭愛丁堡,蘇格蘭芭蕾舞團演出《胡桃鉗》。路透社
2024年12月10日,蘇格蘭愛丁堡,蘇格蘭芭蕾舞團演出《胡桃鉗》。路透社

對抗蘇聯就是為了不再被禁

藝術圈有不少人反對以國籍為理由來封殺作品,認為文化可以團結人心,不應受政治汙染挑撥。

立陶宛1990年宣布獨立後的第一任文化部長庫奧利斯(Darius Kuolys)說,身為部長,他從來不覺得應該要指示民眾該看什麼、聽什麼。立陶宛當年宣布獨立後,蘇聯軍隊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進行鎮壓,當時庫奧利斯也沒有禁止《胡桃鉗》或是史特拉汶斯基《春之祭》的演出。

庫奧利斯現在是維爾紐斯大學的立陶宛文學教授,現年62歲的他說,「我們當年對抗蘇聯政權,就是為了獲得『不被禁止』的自由」,立陶宛和俄羅斯文化緊密相連,史特拉汶斯基的家族根源也可以追溯到立陶宛,禁止俄羅斯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會對我們自己造成重大損害」。

2022年下令隔離俄羅斯文化的時任文化部長凱瑞斯(Simonas Kairys)辯稱,他從來沒有禁止,只是「建議」國家歌劇院和其他有接受國家贊助的機構,然後他們就立即自發性地撤下《胡桃鉗》這些展演了,「他們有選擇權,我可沒有下令,是他們都很狀況內。你在戰爭時期就是要選擇正確的一方,沒有中間立場」。

《紐時》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國家美術館也舉辦了貝多芬等德國作曲家為主題的音樂會,時任美術館館長當時就表示,這是為了凸顯英國是「對抗希特勒和納粹,不是對抗德國這個國家或文化」。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2024年12月13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曾經惡名昭彰的盧基斯凱斯(Lukiskes)監獄現今是藝術中心,聖誕節也充滿節日氣氛。美聯社

防止滲透,無差別全禁

但是,對俄羅斯的恐懼和憤怒,讓立陶宛這些歷史上曾被帝俄、蘇聯統治的國家懷疑文化能否和政治脫勾。立陶宛國家藝術博物館館長蓋魯納斯(Arunas Gelunas)支持隔離俄羅斯藝術展演,「以俄羅斯來說,文化和政治總是混在一起,俄國政府一直利用古典文化來轉移世界對他們暴行的注意力」。

蓋魯納斯曾赴烏克蘭協助撤離800件文物。他說,俄羅斯把自己塑造成站在高雅文化頂點的形象,而這種形象也已經深植於西方世界,「就在我們討論這些的時候,烏克蘭人還在飽受折磨、性侵和殺戮,我寧可不看《胡桃鉗》」。

強調要在文化上「去殖民化」的烏克蘭官員和社運人士也持和蓋魯納斯相同的觀點,認為要把俄羅斯演奏者、電影製片和其他類型的藝術家全都排除於西方之外,無論他們是支持或反對普丁的入侵行動。

《紐時》指出,有些人就是認為俄羅斯人民和他們的文化都已經被「帝國思想」滲透或玷汙,已經無藥可救了,而這種觀點主要是受到「美國學術界的後殖民研究」影響。

民眾對政治和文化分得很清楚,官員幫民眾擔心分不清楚

對於喜歡《胡桃鉗》、《天鵝湖》等樂曲的人來說,1840年出生、1893年逝世的柴可斯夫基,和現任俄羅斯政府、以及俄軍在烏克蘭的暴行根本毫無關聯,因此這些音樂愛好者認為,沒有理由用禁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來傳達這種政治上的美德信號。

67歲民眾庫茲涅佐娃(Tatiana Kuznetsova)上週去國家歌劇院看表演,父親是烏克蘭人、母親是俄羅斯人的她說,「柴可夫斯基屬於世界,不是俄羅斯」;回想起以前聖誕節帶孩子、孫子去看《胡桃鉗》的場景,她表示:「那就是經典,我是立陶宛的愛國公民,但我認為文化、體育不應該和政治混在一起。」

2024年12月2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的聖誕節裝飾。美聯社
2024年12月2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的聖誕節裝飾。美聯社
2024年12月2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的聖誕節裝飾。美聯社
2024年12月2日,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老城區的聖誕節裝飾。美聯社

帶5歲孫女來看劇的波蘭裔立陶宛人波爾柯夫斯卡(Kristina Borkowska)也說,真希望能看到《胡桃鉗》這部經典作品,「柴可夫斯基和烏克蘭戰爭到底有什麼關係?」

《紐時》指出,立陶宛前執政黨在今年10月敗選前,「敵視俄羅斯」一直是他們抗俄計畫的主軸,用各種形式呈現出來,直到他們敗選,然後新任文化部長畢魯提斯展現出要改變這種做法的態度,但他一說自己喜歡柴可夫斯基,就引來政敵抨擊,總理帕魯克斯(Gintautas Paluckas)也警告他應該停止談論俄羅斯文化,專心於政府的計畫。

除了國家歌劇院,立陶宛音樂與戲劇學院也封殺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去年舉辦國際鋼琴與管風琴比賽時,俄羅斯作曲家的曲目都被排除。

立陶宛音樂與戲劇學院院長祖凱耶涅(Judita Zukiene)也稱,她「沒有禁止」學生演奏俄羅斯作品,但必須謹慎看待俄羅斯古典樂,因為那些曲目「地位重大、影響力也很大,這代表它們會被廣泛流傳,也已經被用於政治宣傳」。

立陶宛國家歌劇院行銷副理昆德洛塔斯(Audrius Kundrotas)承認,觀眾可能更喜歡《胡桃鉗》,而不是其他默默無聞的替代品,「這無法比較,它們也很棒,但就是不一樣」,然而,在烏俄戰爭結束前,他們沒有計畫演出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推出這樣的表演也許很痛苦,但我們立場很堅定」。

2024年12月12日,俄羅斯莫斯科國家百貨商場(GUM),民眾挑選聖誕節和新年裝飾用的胡桃鉗。美聯社
2024年12月12日,俄羅斯莫斯科國家百貨商場(GUM),民眾挑選聖誕節和新年裝飾用的胡桃鉗。美聯社

去殖民化前請多做功課

讓文章開頭那位觀眾中場離開的芭蕾舞劇《百萬小丑》,是義大利作曲家德里戈(Riccardo Drigo)的作品。立陶宛為了去俄化,用《百萬小丑》來取代《胡桃鉗》,但不知道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紐時》也沒有提到,不過在此幫大家補充:

《百萬小丑》1900年首演,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冬宮的俄羅斯帝國歌劇院(Hermitage Theatre),第二次演出是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兩次演出都是馬林斯基芭蕾舞團,也就是俄羅斯帝國芭蕾舞團。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俄國宮廷御用劇,也是俄羅斯皇室捧紅的。

更多太報報導
川普要北約軍費提高到GDP的5% 有意繼續軍援烏克蘭
德耶誕市集遭衝撞 阿拉伯嫌犯為精神科醫師「痛恨伊斯蘭」挺極右翼
普丁年終記者會:願和川普討論烏克蘭問題 與烏談判不預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