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綠對撞 藍失魂

自賴政府上台以來,紅綠兩股力量直接對撞的態勢愈演愈烈。從政治攻防到法制手段,從認知戰場到高強度的海空軍事對峙,斧鉞相碰,火星四濺。在人心板蕩、國際憂心和台股外資大撤退的陰影下,原本仍勉力扮演兩岸之間緩衝閥的國民黨,在內政和兩岸兩個戰場中都日漸失語,角色彷若被抽空。

在多數民意對賴政府國安路線憂心忡忡的當口,作為最大在野黨的國民黨卻不見收穫鐘擺效應。在大罷免的炙烤下,國民黨中央雖喊出了民調共識頗強的「反戒嚴」和「反廢死」兩項訴求試圖帶動民氣;但公投倡議推出後,連黨籍選區立委和縣市諸侯都呼應者寥寥。

這反映出面對綠營以「排中」、「抗中」等核心意識形態訴求,正面突刺進攻之際,國民黨未能相應推出屬於自身的鮮明綱領和成體系的主張對案,不但無法感動中間選民,連內部動員力恐都要打上問號。

這種連自家人都感到訴求不夠真實、有力的憾恨,亦可從姿態一向謹慎精明的朱立倫,近日在各黨主席的民調評比間,竟大遜於賴、柯、黃等3人看出端倪。

平心而論,近4年來,朱立倫強調國防和對話並重的2D戰略,很大程度重整國民黨的國際形象,特別是在2024年大選爭取到美方的實質中立,未再刻意為民進黨助拳,足可見其深耕易耨之效。然而,2D話術在政治的主戰場—對內號召上,仍略顯生冷和乏力。所謂2D,縱然是平衡穩妥也足夠政治正確的國際遊說方法論,但是連選民和從政黨員,卻未必能看清晰這套說帖之上所要高舉的主張、所要護航的信仰,也就不易產生能擰成一股繩的集體力量。

不耐國民黨這一論述窘境的各方實力派們,在「賴17條」風暴下已各自行動起來。蔣萬安罕見跳出安全圈,以捍衛教學自主及言論自由價值為旗,為區桂芝扛住壓力。張善政則趁新一波大陸軍演之際率先嗆聲,略露跨越藍綠分野的企圖心。作為最有可能挑戰2028大選的盧秀燕,亦深知在兩岸論述和國族路線上她必須端出一套現階段國民黨人堪用的新打法,且在今年之內就要開始試水出招。

而同為在野的民眾黨新主席黃國昌,則已藉峻拒北京聲援柯文哲、譴責軍演等姿態,占據了一片「反賴反綠但也抗中」的特殊民意生態位。相對之下,國民黨中央除了高聲反對賴清德的種種之外,卻頗吝於提出一套前瞻新局勢、催生新主張的正面表述。

從2014年太陽花、2017年美中貿易戰,到2019年香港事態以來,一路在思想戰場上退潰的國民黨,眼下正逢外部風向大轉折的機遇期。特別是川普上台、美方大興單邊主義交易之風,日本正認真研究如何組織平民後撤以躲避台海戰火,及烏克蘭被逼與普丁和談、川習會正在醞釀之際,藍營內欲有所為者,大可正面回應台灣輿論市場的普遍焦慮,順勢推出能突破綠營話語網羅的大局新判斷和路線新主張。

在今夏的國民黨主席改選中,不論是徐圖連任的朱立倫還是有意扛責的潛在挑戰者,都不應棄考這一重要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