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半導體業 美國整碗捧去?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外媒報導,為奪回全球半導體市場控制權,不仰賴外國晶片製造商,美國政府正採取果斷計畫與措施。計畫的重點之一包括總部在加州的晶圓代工公司格芯與台灣第二大半導體製造商聯電的合併計畫。想要藉此產生一家強大的、可與長期主導該產業的台積電抗衡的美國晶片企業。據聞,如今在台灣政府支持下,合併談判早已開始,正持續進行。

聯電針對此消息強調,「目前沒有任何合併案進行」。然而,此事在幕前固然尚未看到動作,不表示在幕後沒發生進行。台積電要投資美國1000億不也是沒先露口風,瞬間爆出的嗎?聯電3月31日普通股在台股重挫906點的嚴峻氛圍之下,最後一盤竟爆出逾1.5萬張大量買單,股價由盤下44元拉到翻紅收市,看來不是空穴來風。

若此消息為真,聯電並未公布揭露,股價突然大漲,是否有內線交易的嫌疑?而且,賴政府應說清楚,為何一再幫助美國侵蝕台灣的半導體製造業,嚴重剝削台灣,敲骨吸髓?除了半導體業,是否還有其它的製造業項目準備貢奉給美國?

如果不是真的,就是有人放假消息,以圖個人炒作股票獲利?不論真假,似乎檢察官都應該迅速主動偵查,釐清事實,給社會一個真相,以利股市與投資活動健全發展。

聯電成立於1980年,創立時間比台積電更早,並且是為台灣第一家上市的半導體公司,照理說,比台積電有先天優勢,但後來在0.18微米製程之戰落後,兩家公司技術層次拉開,市場層次亦因此不同,聯電只能乾瞪眼看台積電在先進製程市場一路衝鋒陷陣,斬將搴旗。表面上聯電是輸在技術,其實,企業真正的第一生產力在管理,技術只是管理綜效的派生物。聯電與台積電今日的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發展初期掌舵者的戰略眼光、戰略定力與執行能力的差異使然。大家都知道台積電初期的掌舵者是張忠謀,聯電的是曹興誠。

目前的晶圓代工廠世界排名榜上,聯電第四,格芯第五,第四被第五併購,何其屈辱。縱使兩家合併,也搆不到台積電的市場,難與台積電抗衡。併購之後,聯電可能會失去獨立自主發展業務的能力,被格芯消化吸收完後,台灣各廠的各項能力受制於能力不怎麼樣的格芯,就是格芯砧板上的魚肉。

聯電何不趁台積電被美國玩弄,一時半會兒抽不了身,三星疲弱不振時,利用台灣產業環境的優勢,健全管理機制,咬牙下定決心,加大對製程技術的研發力度,提升技術水平,逐步以低價分食一部分台積電與三星的客戶,發展成為可與台積電及三星在技術能力上分庭抗禮的競爭者,這才是聯電最大的長期利益所在吧?(作者為政大國發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