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款改實際數撥付 地方叫苦

2月地方統籌款無預警遭打85折後,財政部近日邀集地方政府討論,決議新增統籌款調整機制,未來普通統籌款6月底前將以「實際數撥付」,意即實際收入不足時,統籌款會被打折,往後有餘裕才予以補足。據知,衝擊最深3縣市分別是受到債限管理的苗栗縣、宜蘭縣,以及財源依賴統籌款程度高的連江縣。

財政部通常在前一年度通知各地方普通統籌稅款分配數,依《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分配辦法》規定,普統按月平均撥付為原則,據《財劃法》規定,普統稅源主要來自所得稅的10%、營業稅扣除統一發票給獎後的40%。

惟所得稅大額收入要5月申報結算後,6月才陸續入帳,5月以前需由營業稅收挹注平均撥付,惟到2月底止,國內需求平穩,出口暢旺,導致適用外銷零稅率的營業人申請退稅增加,營業稅前2月稅收791億元,年減103億元,分配預算達成率僅78%。統籌款來自營業稅283.02億元、年減48億元,全年預算達成率僅11.66%,與過去3年同期達成率都有15到16%之譜,確實偏低。

新版《財劃法》總統已公告,營業稅比例將從40%擴增到100%,統籌款更加依賴營業稅,未來上半年按月平均撥付不足的情況恐更為惡化。近日財政部邀集地方政府,討論普統分配的問題,最後決議按月平均撥付為「原則」並新增調整機制,每年6月底前按實際收入撥付,如果無法達到月平均撥付數,就會被打折。如果實際數達月平均撥付數,就按月平均數撥付,如果超過月平均撥付,則依序弭平6月前的差額。

舉例來說,如3月可支庫款只剩200億元,低於按月平均撥付366.46億元,差額166.46億元,就是按200億元撥付,等於打了54折。後續4月、5月依此類推;等到所得稅申報後、6月大額稅款入帳,可支庫款若有1000億元,就多了633.54億元,可依序撥補上半年各月差額。

地方人士透露,地方支出都是按財政部通知分配數來編列各月預算,用於薪資、業務、工程支付等,按月撥付的統籌款如果短少,會使地方政事推動「窒礙難行」,尤其債務高、受債限管理無法增加舉債的苗栗縣、宜蘭縣;及財源6、7成以上依賴統籌款的連江縣,都會大受打擊。

財政部官員表示,營業稅是每2個月徵收,很常遇到短少的情況,以往多靠地方建設基金調度,惟地方建設基金在2020年裁撤,無可調度的資金,按月平均撥付確有困難。地方政事難以推動疑義,官員表示,2026年度起會通知各月分配營業稅額的情況,讓地方政府編列預算時預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