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中新關稅將生效 傳中國擬報復美國農產品

美國新一輪進口關稅將於星期二(3月4日)生效。中共黨媒《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 Times)星期一(3月3日)報道,中國正在準備反制措施,美國農產品和食品可能會成為北京的報復目標。

在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一個月之後,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週表示,將對中國商品再加徵10%關稅,使累計新關稅達到20%。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的關稅也將同時啟動,理由是致命的芬太尼毒品仍持續從這些國家流入美國。

據《環球時報》英文版星期一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話報道稱:“中國正在研究並製定相關反制措施,以回應美國以芬太尼為藉口對中國產品加徵10%關稅的威脅。”

「反制措施可能包括關稅和一系列非關稅措施,美國農產品和食品最有可能被列入清單,」報告補充說。

路透社報道,在美中發生貿易摩擦時,中國時常利用美國農業出口作為施壓手段。

中國是美國農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儘管自2018年以來中國的進口量有所下降。 2018年時,北京曾對美國大豆、牛肉、豬肉、小麥、玉米和高粱徵收高達25%的關稅,以報復特朗普加徵關稅的舉措。

2024年,中國自美國進口了價值292.5億美元的農產品,年減14%,延續了2023年的下降趨勢。

《環球時報》隸屬於中共黨報《人民日報》,去年曾率先通報中國對歐盟加徵電動車關稅的應對措施。

特朗普的關稅決定使北京只有不到一周的時間能製定對策或試圖達成協議。這輪擬議的額外徵稅也恰逢中國一年一度的「兩會」召開,預計北京方面將在會中推出其2025年經濟優先事項。

路透社報道,分析師認為,北京仍希望與美國談判以緩和貿易摩擦,但目前沒有任何貿易談判的跡象,這兩個經濟巨頭關係趨緩的前景正在消退。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棟說,中美貿易戰並非不可避免,“特朗普及其團隊可能認為此舉是向中國施壓,發出強硬信號,但這將適得其反,中國勢必做出強烈回應。”

中國製造業PMI活動復甦 專家:就業仍承壓,政策支持十分關鍵

週一公佈的2月財新/標普全球(Caixin/S&P Global)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錄得50.8,較1月份的50.1回升0.7個百分點,是三個月以來的新高,並超過路透社分析師預測的50.3。

財新調查數據的正面趨勢與中國國家統計局週末公佈的PMI數據一致。官方PMI錄得50.2,重回擴張區間。

若以財新中國製造業PMI的分項數據而言,2月製造業供需雙雙加快擴張步伐,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均在擴張區間升至三個月來最高。

財新智庫的高級經濟學家王喆表示,春節期間的消費呈現良好勢頭,部分產業的技術革新增強市場信心,助力市場延續回升動能。

儘管如此,王喆說,當前經濟面臨的困難和壓力依然較大,居民就業和收入不確定性增加,對於進一步擴大內需及鞏固經濟底部形成限制。

王喆強調及時給予政策支持的重要性,他表示,3月是重要的政策窗口。支持性政策要積極回應市場期盼和社會關注,聚焦經濟的關鍵瓶頸問題。 “尤其要在需求側多做文章,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促進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費意願提升。”

去年,中國GDP成長5%,達到官方目標,主要有賴政府的大規模刺激措施。然而,中國整體經濟仍面臨房地產市場疲軟、國內需求放緩、貿易緊張局勢加劇等挑戰。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