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3個月奪2命!潛伏多年再現 台大醫曝新生兒風險高原因...
疾管署25日公布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圖片來源/freepik)
疾管署25日公布國內今年第2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死亡病例,為北部未滿1個月新生男嬰。
疾管署提到,該男嬰2月中旬因有呼吸窘迫情形收住兒童加護病房,3月中旬陸續出現血氧低、心搏過緩、肝炎、血小板下降等敗血症徵候,3月17日不幸死亡;經檢驗審查確認為伊科病毒11型感染併發重症。
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近期腸病毒疫情處低點波動,但持續有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通報;另近4週實驗室監測顯示腸病毒以克沙奇A16型為多,其次為克沙奇A6型及伊科病毒11型,與其他多型別腸病毒。
而依據往年疫情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於3-4月開始逐漸上升,今年累計3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含2例死亡),均感染伊科病毒11型,其中2例為出生未滿1個月新生兒,重症病例數略高於2021年至2024年同期(介於0-1例);2021年至2024年累計重症病例分別為0、3、11、12例,其中個案感染年齡未滿1歲幼童分別為0、1、4、8例,疾管署也提醒民眾留意新生兒及幼童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
究竟腸病毒伊科病毒11型有多毒?又該如何預防?
罕見伊科病毒來勢洶洶!新生兒高風險,專家發現原因是...
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提到,過去都是4月左右才會開始流行腸病毒,並於6月到達高峰,但去年年底開始就陸續出現重症和死亡的個案,且並非熟知的克沙奇A16型等一般腸病毒,而是常見發生於小嬰兒身上的伊科病毒11型,且不會發生手足口病,而是容易因發燒、腦膜炎而出現重症。「伊科病毒已多年沒有流行,上次流行是疫情前的2018年。」
他進一步指出,伊科病毒對於3個月以下嬰幼兒最危險,且容易重症器官衰竭死亡。根據疾管署統計2012年至今,伊科重症有6成都是1個月以下新生兒,而伊科病毒傳染途徑和其他腸病毒類似,主要是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或糞便帶有病毒,「小嬰兒如果回家接觸其他哥哥姊姊帶有病毒,就有可能遭到感染。此外,也可能是小嬰兒出生過程甚至出生前遭受感染,常見症狀包含發燒、活力變差、喝奶量下降。」
呂俊毅說明,最近台大針對孕婦抽血檢驗抗體,發現孕產婦體內伊科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很低,而另外2種克沙奇B3型、EVD68型則很高,這顯示很多婦女很少感染伊科病毒,導致沒有抗體保護寶寶,也讓人比較擔心今年可能會有大流行,必須提高警覺、做好相關感控措施、減少病毒散佈的機會。
呂俊毅說明,最近台大針對孕婦抽血檢驗抗體,發現孕產婦體內伊科病毒抗體陽性率非常很低,導致沒有抗體保護寶寶。(圖片來源/疾管署提供)
防範伊科病毒威脅!孕婦、新生兒照護者必知關鍵防疫對策
疾管署指出,伊科病毒或克沙奇B型病毒為引發新生兒重症及死亡的主要腸病毒類型,防範新生兒腸病毒,孕婦、新生兒與幼童及其照顧者應避免接觸病患,並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及嬰幼兒健康狀況。
疾管署也提醒準媽媽懷孕期間、生產前後應做好手部及呼吸道衛生,減少出入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避免與患者接觸,並留意自身健康,產前14天起至分娩前後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嬰幼兒採取適當隔離;家中成人或幼兒等接觸者亦應落實以肥皂勤洗手,如有身體不適,應避免接觸新生兒,以降低病毒傳播風險。「此外,醫院嬰兒室、托嬰中心及產後護理之家應落實訪客管理及感染控制措施,降低嬰幼兒感染風險,如發現疑似腸病毒群聚感染,即應通報並採取適當防治措施。」
疾管署呼籲,成人感染腸病毒時症狀通常較不明顯,容易疏於防護而傳染給嬰幼兒,請家中有嬰幼兒之民眾加強個人衛生,外出返家後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有症狀時避免接觸嬰幼兒;新生兒感染初期可能會有發燒、活力不佳、食慾降低等情形,未及時治療可能發展成心肌炎、肝炎、腦炎、血小板下降、多發性器官衰竭等重症,請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麻痺、肌抽躍等症狀,應儘速送至醫院治療,掌握治療契機。
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更多信傳媒報導
牌照稅4月開徵》電動車免稅最後一年 車數暴增306倍、免稅額將逾25億
AI伺服器算力會過剩? 阿里巴巴蔡崇信警告:數據中心恐有泡沫風險
美國擴大貿易黑名單 鎖定中國AI與軍事技術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