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便祕持續3個月 當心腸躁症纏身

大腸激躁症又稱腸躁症,當排便改變,可能是腹瀉、便祕,或是兩者交替發生。臨床統計發現,男性較容易以腹瀉表現,女性則是以便秘為主,但目前尚無確切原因,只要每周發生超過1次,且持續超過3個月,就符合診斷標準。

馬偕醫院台北健康檢查中心主任胡光濬表示,腸躁症不是結構性問題,而是功能性問題,患者可能因為腸道症狀而不敢出門、失去社交生活,進而影響人際關係。他舉例,有些人一吃東西就想上大號,如果習慣了倒也無妨,但如果已經到影響日常生活,就建議就醫治療。通常醫師會先安排大腸鏡檢查,確定沒有惡性腫瘤、潰瘍性腸炎等其他疾病,才會診斷為腸躁症。

胡光濬指出,腸躁症好發於容易緊張、壓力大的人,有時候精神上覺得還能應付,但身體已經告訴你「不行了」,當工作、課業壓力大,或是剛進入新環境,腸躁症狀就會發作,甚至有些人是平日上班有症狀、周末假日就恢復正常。

飲食習慣不正常,例如三餐不定時、不定量的人,也比較容易發生腸躁症。胡光濬提醒,吃飯速度如果 太快會增加「胃結腸反射」,導致一進食就想上廁所,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嬰兒,隨著年紀增長,這樣的反射機制會被抑制。

腸道和大腦之間的訊息傳遞,迷走神經是主要神經通路之一。胡光濬說明,當迷走神經過度興奮或抑制,都會導致腸道蠕動不正常,醫師通常會開立緩解輕微焦慮的藥物,幫助迷走神經恢復正常;一般建議先用藥2周,回診看看是否有所改善,通常約3到8周後症狀改善,即可停藥。

低腹敏(Low FODMAP)飲食有助於緩解腸躁症。營養師夏子雯說明,FODMAP是指一群「不易被腸胃道吸收的物質,因此進入大腸後就成了細菌的大餐,分解進而發酵產氣,導致腹脹、腹痛,引發腸道蠕動異常,造成腹瀉、便秘等問題。是可發酵的寡醣、雙醣、單醣及多元醇。

夏子雯表示,高低腹敏是根據每100克含有的發酵性短鏈碳水多寡區分,含超過3克發酵性短鏈碳水即為高FODMAP。民眾很難判別,需要逐一查詢表格,例如葉菜類、木耳類、未成熟香蕉屬於低腹敏食物,而香菇、金針菇、豆莢類、熟香蕉等屬於高腹敏食物。

夏子雯說,低腹敏飲食分為三階段,一開始要讓腸道休息,須嚴格控制飲食,之後可以慢慢加入高腹敏食物,直到腸道耐受度良好。

夏子雯說,由於飲食選項侷限,維生素、礦物質等含量可能較不足,需額外攝取營養品,另外也建議長期補充益生菌,維持腸道內的好菌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