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來發冬至菜包 一年只賣三天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冬至要吃湯圓,但台南則是用湯圓、冬至菜包來拜神祭祖之後,全家就會聚在一起吃甜甜的湯圓配鹹鹹的冬至菜包,也就是「吃甜配鹹」的傳統。創立於一八七五年的「舊來發餅舖」,每年冬至前都推出冬至包,一年只賣三天,產能全激發也只能限量六千個,很多宮廟都擺出冬至包和湯圓一起敬獻神明。
舊來發餅舖位開在北區自強街,是台南少數仍堅持手工製作傳統糕餅的老店。每年冬至,舊來發全店上下忙碌的不是湯圓,而是冬至限定的冬菜至包。據老一輩的口述,府城特有的耳朵造型菜包,從最古早的糯米的「粿粹」演變而來,但菜粿不易保存,現在大概都是改良版的麵粉皮菜包,有素有葷,冬至吃圓仔加菜包是府城特有的民俗。
冬至菜包,外型不像包子,也不像餃子,長長的,像耳朵或半月,店家都會在上面加個紅點添喜氣兼做記號,有的二點,代表葷菜包;有的三點,代表素菜包,葷菜包三十五元,素菜包三十元,今年沒有漲價。
舊來發店東何玟儀表示,根據文獻考證,耳朵造型的菜包創於東漢的醫聖張仲景,他在冬天看到民眾耳生凍瘡,所以用米製麵皮包裹羊肉、蔬菜及辣椒,促進血液循環以免耳朵凍傷。由於外型像耳朵,所以被稱為「嬌耳」或「餃兒」,過去物資缺乏,菜多肉少,所以又被稱為菜包。
舊來發的冬至菜包至今依循古法製作,一年只賣三天,都要提早預訂,像昨天只供應廟拜拜,賣散客的早已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