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愛血拚「心情不好就想買」 5%國人恐有「強迫性購物症」

今天(29日)是「黑色星期五」、也是「黑色購物節」,許多民眾準備大肆採購。醫師表示,根據國外研究統計,推估台灣約有5%的民眾患有「強迫性購物症」,瘋狂購物的背後可能隱藏精神問題,與大腦神經內分泌失調有關,類似於賭博成癮,若民眾出現三大失控購物的情況,建議尋求專業協助治療。

近來百貨週年慶與「黑色星期五」的促銷活動席捲而來,許多民眾沉浸在搶購折扣的快感中,有些人可能不知自己已罹患「強迫性購物症」。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心身醫學科醫師蘇璿允表示,「強迫性購物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新興疾病,並非單純的意志力不足,而是精神健康問題以及大腦神經內分泌失調,症狀是持續性購物衝動,即使對財務、生活或人際關係造成困擾也難以停止,類似於賭博成癮或酒精成癮。他說:『(原音)大腦我們如果把它比擬為一台車子,那有時候這個煞車就是我們的意志力的部分暫時不夠力,那油門的部分又過強了,那這樣子的話,我們看到比如說特價優惠相關的訊息或是想買的東西閃閃發亮,那這時候就好像我們的車子油門踩得非常強,就一直往那個購物的方向衝過去,所以就抵擋不住,那久而久之就會變成我們所謂的強迫性購物症。』

蘇璿允指出,根據國外研究推估台灣應有5%人口患有「強迫性購物症」,但因民眾普遍認知不足,因此就醫率相當低、不到1%。持續性衝動購物通常與壓力、焦慮或情緒煩悶有關,研究顯示,購物行為可能與腦中的獎賞系統與情緒調節功能失衡有關,因此購物能暫時讓人感覺愉悅、紓解情緒,陷入反覆購買的循環。

蘇璿允提醒民眾可觀察自己或身邊親友是否有衝動購物的三大警訊,包括購物頻率過高、即使已造成財務或人際困擾也無法控制購物慾望,以及購物成為排解壓力或情緒低落的主要方式,購買後卻感到後悔或內疚。他鼓勵民眾勇於尋求專業協助並接受治療,醫師通常會使用治療強迫症、藥癮或酒癮等藥物來穩定病患的情緒與控制衝動,另外也會透過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衛福部:支持公務員身心調適假 細節尊重政院規劃
提升心理健康韌性 免費心理諮商對象再擴大 明年起SEL融入學校課程
一起聽世界/追劇可以達到心理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