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孩子徒步環島 感受台灣土地情|華視新聞雜誌

台北市 / 陳沿佐 採訪/撰稿 柯冠丞 攝影/剪輯

有句話說,人不輕狂枉少年,您還記得自己15歲時,有什麼樣的夢想嗎?2024年底,一群平均年齡不到15歲的自學生,背負著滿腔熱情,展開了一趟為期50天,從台東徒步到台中的環島之旅。過程中,他們得自己規劃行程,尋找過夜的地方,還得彼此合作,隨機應變處理突發狀況。這群孩子們風雨無阻,以雙腳探索台灣這片美麗的土地,在未知旅程中,又面臨了哪些驚奇與挑戰?透過鏡頭,跟著孩子一起出發,徒步環島去。

迎著煦煦暖陽,一群平均不到15歲的孩子們, 背 著行囊陸續抵達台南保安車站,這天是他們徒步環島的第22天。徒步環島成員林子妍說:「各位聽一下喔,我們今天要到台南車站,走八公里,所以應該很快就可以到了,兩個小時多就可以到了,」

孩子們滿懷雄心壯志,路人對這支年紀輕輕,卻勇氣十足的隊伍充滿好奇。15歲對許多人來說,或許是正忙著補習升學,又或者是渴望趕快長大的年紀,究竟是什麼樣的動力,讓這群自學生勇敢踏出舒適圈,挑戰環島大計。

徒步環島成員簡岳承說:「我是簡岳承,今(2024)年14歲,正在挑戰第二趟的徒步環島。」林子妍說:「我叫林子妍,目前是14歲,我現在在徒步環島。」徒步環島成員簡岳承說:「想要達到的目標有三個,分別是第一個是做好時間規劃,因為如果沒有做時間規劃的話,時間容易亂掉,然後事情也會全部像珍珠卡在吸管裡面一樣,你根本就吸不出來你也吐不回去。」

留著一頭帥氣長髮,外表不脫稚氣的大男孩簡岳承,言談間展現超齡的成熟與自信,這趟旅程出發前,他就在心中訂好目標。記者陳沿佐vs.徒步環島成員簡岳承說:「(同學幫我介紹一下,你們環島的時候需要什麼樣的裝備嗎),第一個是睡墊,它是單人的蛋殼睡墊,攤開來就可以直接睡。」

簡岳承說:「我平常在家裡的作息其實都滿晚睡,可是在徒步環島,有徒步環島的行程,我不能依照我自己的行程去走,需要以團體為著想。」簡岳承說:「還有一個目標是可以在人際上,跟組員同學好好相處,不太成熟的時候,會覺得嗆人這件事情很酷,我現在就在這個情況,就很想要一直用嗆人的方式,跟同學朋友講話,那我覺得這樣其實是滿不尊重人,而且也需要去改進的。」

岳承平時喜好,除了籃球還有哲學,一聊起隨身攜帶的課外讀物,儼然就是一位小小哲學家。簡岳承說:「這本書叫《受壓迫者教育學》,它是在講說,要怎麼擺脫壓迫的環境,以及什麼樣的環境是叫壓迫。我們其實沒有辦法真的去理解到,以前受壓迫的環境,因為我們現在,我自己出生的時候,台灣已經是比較民主比較自由,可以接受有自己想法的年代。可是如果我們今天生活在白色恐怖,或者是以前日治時代,或者是更久以前荷蘭那個時候,其實我們應該就能理解這種剝削,這種壓迫是什麼樣的感覺。」

2024年11月,他和夥伴們從台東出發,遍覽台灣的壯闊與美麗。簡岳承說:「台東準備接屏東一個叫南田村的地方,我從那邊走一個叫阿朗壹瑯嶠卑南古道的步道,當天下大雨,然後那個步道又要爬一個很長的樓梯,還有一些小小攀岩的地方,那樓梯總共有40層樓,走到你會覺得腳要斷掉那種感覺。」

簡岳承說:「(從)旭海那邊要走(到)滿洲前,要先走一個地方叫港仔,走那段路的時候我們真的是,我真的是非常崩潰,有一路絕望到想要回家。因為運氣很不好,颱風剛走下大雨,然後那個雨是大到背包全濕掉,襪子還可以踩出水來,我的雨傘還因為風太大,直接有一支支架就給它拗壞了,所以這是覺得滿絕望的地方。」

風雨澆不熄這群青少年的熱情,他們相互扶持,挺過種種挑戰與難題。而綽號袋鼠的張寓凱,經常透過直播寫日記,記錄下旅程中的點點滴滴。徒步環島成員張寓凱說:「在花東的時候,我有遇到一對,他們也是騎腳踏車環島,然後他們就過來跟我擊掌說加油,我就覺得當下能量又恢復滿滿的。」

張寓凱說:「經常會遇到路人問我說,那你徒步環島覺得有什麼意義,我發現在環島過程中,我們會有不一樣的情緒,有好的有壞的,這些情緒讓我去了解,我在跟人相處的時候,我在跟我自己相處的時候,我要如何去調解這些情緒。」

張寓凱說:「我發現我好像比以前更會自我察覺自己的好,當我打開我的運動紀錄儀的時候,我發現我走700多公里,我不敢相信我眼睛,我沒有想過,我可以挑戰自己身體的極限,挑戰到這樣。」

隊伍前進到一半,突然有隊員發現行李遺失,大夥連忙研擬對策。徒步環島成員謝沅璋說:「我剛剛走到一半,發現我手空空的,就感覺忘記帶什麼,原本有手提袋,那手提袋裡面有裝我的錢包,跟平常會用的充電線還有行動電源。」

當同伴前往尋找失物的同時,子妍和夥伴們圍坐在路旁,把握空檔加緊學習。林子妍說:「我覺得最大的挑戰,應該是兼顧學習吧,因為我是滿容易就覺得可以放著,有點拖延的感覺。」林子妍說:「我覺得目前兼顧學習的部分,還算是滿意的狀態,那個滿意是自己發現在徒步的過程中,不會可能很累就不想要弄那些,反而會比平常在家更有動力,去做我原本要做的學習,或是其他事情。」

記者陳沿佐說:「假如你只有15歲,你有什麼願望跟夢想想要實現呢,現在在我身旁這群孩子,他們的平均年齡不到15歲,現在他們要挑戰在50天內徒步環島,在路途中或許會有許多的困難及挑戰,但這些都是他們學習的一部分。」

徒步環島成員王培宇說:「我媽幫我畫了一個,路上可能會遇到像是太陽,她特地幫我畫了一個旗子,之前其實我不太常看到她畫畫,她來幫我畫了一個,應該算是有一個關心。」

即便爸媽無法同行,家長的愛仍不缺席,無時無刻替孩子們加油打氣。林子妍媽媽林燕屏說:「那個時候是子妍在小一的時候,我們去一個公園。」子妍媽媽過去曾是竹科工程師,孩子的教育,是她最掛心的事。林燕屏說:「因為子妍是我第一個小孩,其實剛開始養第一個小孩時,不太知道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那時候辭掉工作是希望可以陪伴他們,趁他們還沒離開父母之前,我可以用我的方式陪伴他們。」

不願錯過孩子的成長及學習歷程,子妍媽媽除了悉心陪伴,還有這項祕密武器。林燕屏說:「這是我們特別改造的貨車,它平常可以當座位,但是如果小孩子想要睡覺,它可以放平。」林燕屏說:「每個父母都會希望小孩比自己好,我也是,我可以給他就是我的人生經驗,那我也會很希望,她可以從很多人的人生經驗去學習,然後去找出屬於她自己的人生經驗。」

同樣是自學生,岳承小學一年級時,就曾經和家人挑戰騎自行車環島,踏上和多數孩子不同的學習之路。簡岳承媽媽侯又慈說:「我印象很深刻就是他有一次騎車,不小心壓到了路上的鐵釘,那個鐵釘好長喔,就把他的輪胎刺破了,那時候他好生氣,在那個路上一直發洩。後來他就慢慢理解到,他很努力,但是可能有一些狀況,他必須要接受現實,不管好的壞的,都是一種學習跟收穫,就是不是只看結果啦。因為我們在學校裡面只看成績嘛,那我覺得在自學的過程中,得到了很多不一樣的啟發。」

帶著孩子參與同志大遊行、走訪景美人權博物館,甚至上街頭參與民主運動,岳承媽媽堅信教育並非只有單一模式,也不必侷限於小小的教室裡。更多時候大人必須學會傾聽,試著把學習自主權交回孩子手裡。侯又慈說:「我們不幫孩子設時間表,我覺得只要你肯學你想學,永遠都有時間永遠都有機會。多給孩子一點空間,多給他一點選擇,聽聽他為什麼要這麼做,聽聽他的聲音,他們其實就會願意理解到,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大家都會需要被尊重。」

2011年,華視新聞雜誌曾經記錄下,當時45歲的教育工作者郭駿武,一家三口徒步環島的堅毅身影。新聞片段(2011.11.21)說:「他就是故事的主角,四歲的小寶,令人一眼難忘的特徵,就是他那雙又黑又髒的小腳,不管走到哪裡他從不穿鞋,沒有人相信,他是來自台北的都市小孩。」

教育工作者郭駿武說:「當初就是覺得在都市住很久了,總是覺得人跟人的互動,有很多的戒備,我一直都覺得這不是我們想要的人際互動。那我就想說有沒有一個方式,可以貼近這塊土地。」

新聞片段(2011.11.21)說:「穿著印有「大腳小腳走讀台灣」的T恤,推著兩台裝滿行李的娃娃車,預計三個月內要走完1200公里。」郭駿武說:「我們那時候,是華視新聞雜誌來做報導,報導完之後就有很多人看到我們,就丟東西給我們,還有人是直接送錢給我們。」

十多年 過 去,當時跟著爸媽徒步環島,赤腳踩踏田間土地的小寶,現在已經是高中生的年紀,也累積了更豐富的人生閱歷。郭駿武說:「我覺得他對台灣這塊土地,會有一些很特別的情感,這個其實也是我們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希望能夠懷抱著這對這塊土地的感情。然後了解它不是書上的東西,不是知識上的東西,它是一個親身的體驗,跟人的互動。」

2024年,仍有一群台灣少年,在郭駿武的號召下,繼續踏上尋訪台灣的旅程。簡岳承說:「之前有一本書叫做《學校在窗外》,它裡面有講到一句話,我覺得滿有感觸的,就是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孩子,他的潛力都是無限都是特別的。」林子妍說:「其實徒步環島,應該也是要讓我們發現,我們可以完成很多事情,就不是我們想像的沒有能力什麼的。我覺得不要太焦慮他們小孩或是青少年的狀態,那個都是他們目前現階段,在自己克服的東西,不要太插手也不要太多碎念,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孩子的人生旅途,或許少不了跌跌撞撞,有時也可能迷失方向。大人的陪伴與信任,給予他們無與倫比的力量,綻放生命的無限可能。

原始連結



更多華視新聞報導
2男子頂高溫徒步環島! 母嘲諷:撐不過3天 網友幫P圖圓夢
我的學習不一樣 自學&實驗教育|華視新聞雜誌
【教育動起來】河道划舟趣|華視新聞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