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界盼提高給付吸引院所收案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左)到府關心病患狀況。(林周義攝)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左)到府關心病患狀況。(林周義攝)

為解決缺工「一床難求」的問題,健保推動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去年7月試辦後,至今年2月底,僅服務1813人次,未來將擴大推動。專家直言,目前執行的難處在許多試辦的醫院虧損,影響他院投入的意願,給付必須提高;另也缺乏「區域聯防」機制,當醫院急診忙起來,就難以花時間說服病患在宅治療、轉介鄰近院所收案,政策上仍需中央力量介入。

在宅急症照護計畫允許病患出現尿路感染、肺炎、軟組織感染時,能在家、機構中接受照顧。醫療機構可以遠距監測生命徵象,並設有24小時緊急聯絡中心,必要時上門訪視,或透過綠色通道送醫。截至今年2月底,全台共1813人次接受服務,中區的院所參與最多,共254家,其次為台北區177家、南區106家、高屏區104家、北區77家、東區31家。

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高齡急診科暨整合醫療中心主任黃建程表示,在宅急症照護有3種模式,個案來源包括居家醫療的患者、機構住民,及急診患者。奇美醫院8成的在宅病患來自急診,2成來自居家醫療。

對於政府規畫擴大在宅急症照護,黃建程認為,計畫若要成功,其一關鍵是給付制度。醫院收的個案為10公里內居民,一次訪視可能需要1.5~2小時,一個護理師一天約只能看4~5個患者,有不少醫院虧損。奇美是因居家病患的量大,才有約12%的盈餘,呼籲政府要改善給付,吸引更多院所投入。

萬芳醫院副院長許金旺認為,在宅住院者多行動不便,不只是醫護,還需呼吸治療師、藥師等,團隊的建立很重要。病患在家時,會擔心自己出狀況,得透過遠距的生理監測掌握情況,醫療團隊也要24小時待命,隨時處理。

員郭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郭亭亞說,現行試辦計畫缺乏區域聯防機制。以員郭醫院而言,收案對象多為居家醫療個案,大醫院則是急診較有需求,卻因急診忙碌,難以花時間說服患者在宅住院,得自行向大醫院建立管道,完成患者的轉介,「需要一點中央的力量」,為各院所建立在宅住院的綠色通道,提高參與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