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積3.7平方公里擁24土地公廟 台中溪州出版村史「眾神護溪洲」

坐落在田邊、一間小小的土地公廟,神尊下方有個簡易石龕,裡面供奉著一顆石頭。

台中神岡溪洲地區因為地處偏僻、水患頻傳,早年農家都會在自家田地立石祭拜,祈禱五穀豐收,靈石就是土地公的前身,這間福德祠被稱為「包生男土地公」,當地人說想要求子的都會來此祈求。

民眾陳女士說道,「看人家生男生比較多這樣而已,都來這裡拜拜、都在這坐,我們一早都來這裡坐。」

這間「崎腳福德廟」也很特別,兩三百年前當地是渡船頭,地方為了紀念被大甲溪沖走罹難的一位渡船伯,將船上靈石放入廟中,與神明共享香火。

文史工作者陳理厚提及,「有一年我們這渡船伯,因為划船的過程中被大水沖走,我們就是為了紀念他,所以去請渡船伯的竹筏上那顆石頭的靈石來侍奉在土地公廟。」

溪洲地區面積3.7平方公里卻擁有24座土地公廟,平均每150平方公尺就有一間,數量與密度之高相當少見,但卻能從宗教祭祀中看見特有的文化,吸引地方文史工作者與里長合作,耗時3年田野調查,自力撰寫村史出版。

台中市神岡區溪洲里長王明洲指出,「當初溪洲里就是主要比較偏僻、比較低窪,然後都是種田的,生活比較困苦,才會用那個,土地公才會這麼多。」

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這本村史將24座土地公廟典故詳細記載,取名「洄游-眾神護溪洲」,並且還涵蓋溪洲地區史地、人文、家族、人物、產經等不同面向,希望為這塊土地留下寶貴記錄。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土地公廟占地40年 中市府重劃終可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