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子癇前症 她喜獲健康女嬰
記者徐義雄∕台中報導
27歲許小姐於2023年因慢性高血壓合併重度子癇前症,出現頭痛、呼吸急促、全身水腫等症狀,收縮壓高達200mmHg(正常應 <120 mmHg),懷孕26週時,雖經用藥控制病情,胎兒仍胎死腹中。引產後,許小姐的血壓逐漸穩定,凝血異常及全身水腫等症狀逐漸改善。
林新醫院婦產科主任李悅源表示,妊娠高血壓是指懷孕期間孕婦血壓升高,若情況嚴重,可能發展為子癇前症。子癇前症通常出現在妊娠20週後,患者高血壓外,還可能出現蛋白尿、水腫等。該疾病的發生與胎盤血管發育異常有關,導致胎兒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與氧氣。
經歷首次懷孕的挫折後,許小姐2024年初再次懷孕,內心充滿忐忑。她從妊娠初期即至醫院建立產檢手冊,維持每兩週回診,至生產前更改為每週產檢。血壓控制穩定且規律服藥,此次懷孕未再出現子癇前症的徵兆。考量到前胎的高風險經歷,家屬一度希望採取剖腹產,李悅源詳細解釋後,同意在足月後進行催生。林新醫院醫療團隊照護,許小姐順利度過高風險妊娠,2024年12月初自然分娩,順利產下一名健康女嬰。這次的成功經歷確保母嬰安全,也讓家人重拾信心。
李悅源強調,子癇前症是一種高風險妊娠疾病,可能導致孕婦與胎兒出現嚴重併發症,例如胎兒生長遲滯、胎盤早期剝離、大量出血、溶血性貧血、肝功能異常、血小板低下等,甚至增加孕婦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透過規律產檢、適當藥物治療及專業醫療指導,可有效降低風險,確保安全分娩。高風險孕婦,專家建議定期監測血壓,密切注意是否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上腹部疼痛、呼吸急促等症狀。若孕婦有慢性高血壓、糖尿病或家族病史,應於妊娠初期進行風險評估並加強監控。研究顯示,妊娠高血壓與家族遺傳有關,若姐妹中有人發生此疾病,風險為一般孕婦的兩倍,需特別留意。
孕婦若確診子癇前症,應規律服藥並監測血壓,記錄胎動狀況。胎動異常或出現水腫、持續頭痛等症狀,立即就醫。飲食建議少油、少鹽,補充維生素,可助改善胎盤功能。維持適度運動與減少壓力,是防止子癇前症惡化重要策略。李悅源建議,孕婦可每日步行20-30分鐘,定期腿部伸展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