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揭密》北京猛推刺激消費政策 大陸民眾真的有錢不敢花?

一年多前曾因「「老百姓有錢不敢花」而遭各界砲轟的大陸央視節目主持人白岩松,在今年人大、政協兩會顯然已改變了觀念,他認為民眾是缺乏消費能力而非缺乏消費意願,。許多大陸經濟學者專家指出,與前幾年或許還有因為房市的亂象而有消費意願低迷的問題,但是自房價崩跌後,已經轉化成消費信心與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而且情況已迅速惡化並向其他經濟領域擴散。

今年3月中共在北京召開兩會,在《央視》節目現場有官員指出中共中央推動的「提振消費」政策,白岩松質疑說:「提振消費?得先看看年輕人兜裡有沒有錢!」他有備而來地拿出一組數據:2024年25-35歲人群月均儲蓄不足500元(人民幣,下同),有超過60%的年輕人靠信用卡的周轉過活。有大陸網民含淚表達支持稱:「白老師是懂我們的,工資不漲,花唄(網路小額借貸)倒是月月漲!」

中國大陸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濟出現長達20年的快速成長,專家學者都認為,這種人類史上罕見的快速增長中,勤奮的商人、在體制外創業的青年、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功不可沒。但是為什麼在經濟高速成長20年後,所有人突然地口袋裡錢都沒了?經濟專家們此有許多不同看法,大致上有以下幾個不同的分析:

一是民眾創造的經濟成果被現行分配制度瓜分了。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一般中等收入的國家,人均收入與人均GDP的比例為55%左右,高收入國家的這項比例則會超過60%。但是中國只有43.3%,不只低於美英德法等發達國家,也比巴西、泰國、俄羅斯甚至印度都低得多。若以2021年為例,民眾收入與GDP的比例若能提高至60%,就可以增加19.45兆元的消費能力,消費能力可在原有的34兆元基礎上增加57%,這將是一個極為驚人的巨大消費動能。

二是財富嚴重分配不均。以疫情前的2020年為例,中國基尼系數高達0.468,比美國等高收入國家高出約15%,比中等收入的韓國與俄羅斯則高出約50%。專家估算,如果基尼系數下降至0.35,為數約6億的低收入民眾可支配收入將成長約一倍,預計能拉動8.2兆元的消費,大約佔全社會總消費的20%左右。

三是大陸民眾大量消費能力被高房價劫持。按大陸國家統計局的商品房均價計算,20年來上漲幅度為413.9%。房價高漲推高居民債務規模,2021年個人住房貸款餘額達38.32兆元,占GDP超過1/3以上,民眾為此每年要支付的房貸攤還本金與利息則高達6.15兆元。整體而言,高房價導致民眾總消費能力減少8.3%。

四是被高利率導致消費能力下降。高利率導至借貸成本居高不下,其中對一般民眾大的利息負擔是房貸,其次是消費性貸款。而高利率來自於2個因素:一是中央政府的政策,二是金融市場不開放。高利率導致資金成本偏高,消費能力因而下降。2021年大陸居民債務餘額為71.1兆元,約佔GDP的62.2%,若加上非金融機構借貸,居民債務總額達83兆元,槓桿率達到72.5%,每年利息負擔大約4.48兆元。如果把5.4%房貸利息降至3%左右,民眾可以少支付2兆元利息,增加5.6%的消費能力。

大陸經濟專家分析指出,從新冠疫情動態清零結束後,發改委與商務部陸續出許多刺激消費的政策,例如以舊換新購置家電的補助與減稅優惠,這些枝微末節的小打小鬧對刺激消費的效果都極其有限,因為上述4大因素綁住了民眾的消費能力。一邊綁住其手腳,一邊催促其腳步,成效不彰是必然的結果。

更令人擔憂的是,經歷動態清零3年下來,企業資金與民眾儲蓄已幾乎耗盡,地方政府也彈盡糧絕。在消費低迷的同時還要解決房地產崩盤危機與對美國關稅貿易戰,更需要動員系統性的經濟措施來扭轉形勢,只有官僚式的花架子政策點綴既無作用,還會浪費寶貴資源,應盡快做出有力的針對性政策,以免貽誤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