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婦難溝通全因聽力差!人工電子耳成救星 小心「3族群」不適用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林鴻清醫師表示,老化、突發性耳聾、中耳炎惡化,或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鴻清醫師表示,老化、突發性耳聾、中耳炎惡化,或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林鴻清醫師表示,老化、突發性耳聾、中耳炎惡化,或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隨著科技發展,民眾長期戴耳機有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年長聽損未改善者可能增加腦部退化的風險外,新生兒如具有先天性聽損則會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食藥署今(11)日表示,聽損病患可透過簡易治療恢復,有些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但當助聽器無法改善聽力問題時,就需要選擇置入人工電子耳了。

一名60多歲婦人在朋友陪同下來到診間,因為聽力損失,和旁人溝通都有困難,經檢查評估後自費使用人工電子耳,術後當天就開機調頻,預後非常好,順利恢復聽力,臉上也出現燦爛笑容。

食藥署表示,耳朵所聽見的聲音,是由聲波經過中耳鼓膜震動後傳遞到內耳的耳蝸,使之產生電訊號,再藉由聽神經傳到腦部形成聽覺。當耳蝸受損無法傳導電訊號時,置放人工電子耳是現今發展成熟的解決方案。其組成有內/外兩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聽神經傳遞電極;外部分是線圈與聲音處理器。其作用是藉由外部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經線圈傳送訊號至埋於內耳的接收器,由電極直接向聽覺神經傳遞訊號,繞過內耳喪失功能的部份以建立聽覺。

人工電子耳介紹與適用族群。(圖/食藥署提供)
人工電子耳介紹與適用族群。(圖/食藥署提供)

▲人工電子耳介紹與適用族群。(圖/食藥署提供)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表示,老化、突發性耳聾、中耳炎惡化,或是長期處在噪音環境,例如工廠、捷運、娛樂場所等,都可能導致聽力損害。嬰幼兒先天聽損會影響口語、語言發展,甚至造成認知、課業落後,成人後天聽損則會導致人際溝通障礙、憂鬱、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失智。

食藥署統計,近五年無人工電子耳相關不良反應通報。使用助聽器無法有效改善聽力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者,可以評估是否適用人工電子耳。然而,並非所有聽損者都適合安裝人工電子耳,若是聽神經缺損/萎縮或中樞聽覺認知系統受損之患者即不適用。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提醒,人工電子耳屬於高風險醫材,列為第三等級醫療器材管理,食藥署共核發39張許可證,都是國外輸入。在接受植入手術前,務必與耳鼻喉科醫師充分溝通並接受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不是拳擊!林郁婷曝人生最怕是做「這件事」嘆:「我很敏感」會影響成績
被騙1300年!楊貴妃其實「一點都不胖」
停經婦女小心!異常出血、下腹痛快就醫「子宮內膜癌」7大症狀一次看
日本「蘋果病」大爆發還能赴日旅遊?李秉穎解答了:揭「3族群」風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