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敏感詞反映的社會現象與影響

在「偉大」的中國,敏感詞問題一直都是被我們「吐槽」的社會現象;中國敏感詞的使用與規避是一個複雜而深刻的議題,它不僅是語言表達的變化,更是文化、政治和社會環境交織的結果。

敏感用詞的背景與現狀

從古至今,敏感用詞的存在反映了人們對權力、社會規範和文化禁忌的敏感性。公平點說,「河蟹」(意指「和諧」)敏感用字倒也不是中共的發明,文字獄一向是中國封建制度的特色之一。在中國古代,出於對皇權和宗教的尊重,人們常常使用「諱詞」來替代某些字眼。例如,「死」字在古代被視為不吉利,常用「去世」、「升天」等替代。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對敏感詞彙的規避並沒有消失,反而在現代社會中以新的形式繼續存在。

進入21世紀,尤其是互聯網和社群媒體迅猛發展的時代,在中國,敏感用詞的使用與規避變得更加普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為了避免麻煩或不必要的爭議,往往會選擇使用諧音字、拼音第一個字母來隱晦表達。例如,「金錢」常被稱作「JQ」,「醫院」可能被稱為「YY」,而「死亡」則被替換為「升天」或「離世」。這些替代詞彙不僅反映了人們對某些話題的忌諱,也顯示了社會對語言表達的自我審查。

在網路環境中,特別是在短影片平台上,內容創作者為了規避審查機制,常常使用非規範或錯誤的字眼來表達產品資訊或觀點。這種現象不僅影響了資訊的準確傳遞,也使得一些本應嚴肅的話題變得輕佻。例如,在討論醫療或金融產品時,一些創作者可能會故意使用諧音字,以避免觸碰敏感話題。這種做法雖然能在短期內吸引觀眾,但從長遠來看,卻可能導致資訊不準確和誤導。

敏感用詞對兒童教育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隨著短片平台和社群媒體的普及,兒童接觸到的資訊量大幅增加。然而,這些資訊中充斥著大量的不規範用詞(即諧音字或隱晦語),這對兒童的語言學習和認知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兒童在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內,對周圍環境中的語言輸入極為敏感。研究顯示,兒童透過模仿和重覆來學習語言,如果他們接觸到大量的不規範用詞,將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識字率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當孩子們在短片中看到「金幣」而不是「金錢」時,他們可能會將這種錯誤用法內化(internalized),從而影響他們對正確詞彙的理解。

另外,短片內容往往以娛樂性為主,而非教育性。許多創作者為了迎合觀眾口味,選擇使用誇張、搞笑或誤導性的語言。這種現象使得兒童在觀看短片時,不僅無法獲得正確的資訊,還可能形成錯誤的認知。例如,在討論健康問題時,如果使用不準確或不精準的表達方式,孩子們可能會誤解相關知識,從而影響他們對健康行為的判斷。

在中國,隨著敏感用詞現象的發展,社會對於語言規範性的認知也在悄然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接受並習慣於這種隱晦的表達方式,而不再追求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這種趨勢不僅影響了年輕一代對語言的理解,也可能導致整體社會文化水準的下降。長期以來,這種現象可能使得人們逐漸失去對語言規範性的重視,從而影響到文化傳承和教育品質。

遺憾的是,現在把敏感用詞「河蟹」不再是中國的專利,在其他國家甚至西方社會這個現象也愈來愈多,雖然其原意不一樣,但造成的禍害不見得比較小。只有透過提高社會對語言規範性的重視,才能更好地保護下一代,使他們在面對這個快速變化世界的同時,不至於受到負面影響。

作者》沙羅双樹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將登太行雪滿山 ——內卷激盪下 2025中國考研瀰漫悲情
釣魚臺到底是誰的?揭開釣魚臺爭議的歷史面紗(下)
釣魚臺到底是誰的?揭開釣魚臺爭議的歷史面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