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公開跨性別學生性別變更信息引爭議

身披彩虹旗的人
中國大學校方公示跨性別學生個人信息行為引起大眾不安。(資料圖片) [Getty Images]

2024年12月初,位於中國武漢的華中科技大學校方將一位跨性別女性在校生變更身份證性別的詳情資料張貼公示,文件詳細列出學生姓名、身份證號以及資訊更新緣由。此舉引發民眾關於個人隱私過度揭露的惶恐,學者亦指侵犯學生隱私。

「這太詳細了,看得我很怕,我很擔心這樣的事情也會發生在我身上。」同為跨性別女性的許薇告訴BBC。

許薇目前就讀於上海一所高校,她在去年八月完成了類似的性別重置手術,並依規完成司法鑑定,持有證書,一個月前剛通過申請、拿到了矯正性別之後的新身份證。

許薇說:「這個案例讓我非常害怕,我看到新聞之後立刻給我的輔導員發去信息,再三確認我的信息是否也會這樣公示出來,得到了書面承諾我才放心。」

研究中國酷兒文化的諾丁漢大學副教授包宏偉亦指出學生應當是換證、公示等資訊的唯一決議負責人,儘管很可惜看到此案中的當事人因為種種原因隱身、沒有公開發表意見,但學校應該始終意識到這是對於學生資訊的無必要過度披露,不僅將學生本人放在輿論中心承壓,還或將給她招致本不必要的恐跨仇恨。

「我們應該意識到一個跨性別學生是不必要面向所有人完全出櫃的。」包宏偉如此表示。

但也有聲音指出,有討論才有「被看見的可能」。此前,跨性別人士應該如何使用公共衛生間這個議題長盛不衰。在武漢,曾經有沒有完成性別重置手術的跨性別女性前往男廁遭殺害。

「已經很久沒有看到能進入公共討論的跨性別話題了,」同為大學在校生的跨性別女性莫女士說, 「在彩虹社團盡數被取締之後還能看到這樣的討論聲量,總歸是好事,顯得我們還在。」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就熱議向中國媒體回應此舉有程序可循,但受訪工作人員亦表示自己並不清楚具體出於哪條規定。

公示引來的爭議

刑事辯護律師付建對中國媒體表示,身份證號、性別變更緣由屬於個人敏感訊息,公示這類資訊增加了學生資訊被不當使用或洩漏的風險,也有可能給學生增加心理負擔。

包宏偉指出,他很讚賞學生本人的性別認同勇氣和選擇,但此外,學校的公示做法值得商榷。

「校方的意圖可能是好的,它希望人們注意到學生的性別已經改變,並且希望他們尊重學生本人的意願、使用她的新性別來指代她,但我們不得不考慮這個公示​​是否洩露了過多不必要的個人訊息,這些訊息是極有可能被某些仇視LGBT群體的人所利用、且發動仇恨攻擊的。」包宏偉說。

此外,他指出學校在公告中提出「個人資訊身分變更期間帶來後果責任自負」一句實際撇清了學校的責任。

「從本質上來說,大學有責任照顧其學生。學校這樣的免責聲明實際上在逃避它本該承擔的責任,這並不正確。」

以包宏偉所在的英國諾丁漢大學為例,學校有刊發執行關於跨性別學生手冊,其中明確了在校生有關聯的各部門的權責。這份17頁的文件直截了當表示有變更性別需求的學生將和學生服務部門的專門指派工作人員聯繫,多方協商關於學生本人信息變更披露的範圍,一切以學生本人意願為首要考慮且完全保密:學生本身是否希望所有人知曉,或只是需要通知三、四個親近的師生、或只是和學生福利相關的部門、老師。

在中國,實際上大部分依然在校園學習生活的跨性別人士會選擇在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之後搬離集體宿舍、單獨居住以規避麻煩,且會儘量在公共場合使用第三衛生間或殘疾人用衛生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諾丁漢大學,跨性別學生不需要完成性別重置手術才能申請性別資訊變更。

根據中國現行法規,跨性別換證的前提是性別重置手術,即必須透過法醫鑑定、證明自己符合生物學意義上的目標性別標準——以性器官和包括聲音、面相等在內的第二性徵為主要指標——才能提出法律文件性別變更申請。

在剛過去的2024年,性別重置手術是否是跨性別人士更換身份證明的必要前提條件,即「免術換證」議題,也是台灣社會爭議的焦點。

跨性別人士需要走多遠才能證明自己的社會身份一事點燃社會輿論。值得注意的是,性別重置手術作為緩解性別焦慮的一種手段,並不是每一位跨性別人士都有這個需求。

「學校沒有權力替學生做這個資訊揭露決定,這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包宏偉說。

萎縮的空間

學生面對彩虹窗戶
近年來,中國高校內,LGBT群體可見度逐漸降低。(資料圖片) [Getty Images]

「其實我在校換證這個過程裡,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本該更開放包容的高校教師、輔導員團隊在性別議題上的保守。」許薇說。

在中國網路上,一些民眾圍繞跨性別學生身份轉換「是否會恐嚇到其他學生」出現熱議。

針對這樣的話題,許薇感到很痛心,因為跨性別者的性徵表現並不是在換證的那一天突然發生轉變,而是潛伏很久,「在入學那天可能就已經是目標性別的模樣了」。

「這樣的討論其實也顯示出現在更年輕一代學生對於LGBT社群議題更加景觀化、奇觀化的討論,因為那個公共討論的空間消失了,正常的科普被諧謔的發言取代。」許薇說。

早在2016年,許薇和幾位夥伴共同在他們所在的上海市一所大學創辦了性與性別主題社團。但在當時的校內交流資訊平台上,她記得這個社團常被標記為「邪教組織」,或是「極端社團」,理由是「宣傳價值」。

「順性別直男看不起我們,男同性戀也不喜歡我們,他們會發文覺得我們擾亂了他們平靜低調的生活,」許薇說, 「但事實是,只要你不去爭取空間,它就會被別的東西佔領,就像今天這樣,一個跨性別學生居然需要為自己換證這件事向全校師生給交代。」

2019年5月17日,也就是國際不再恐懼同性戀、跨性別與雙性戀日這一天,許薇所在的學校發起對彩虹社團的「圍捕」,在校內監視所有帶有彩虹元素的裝飾物,並挨個「記過警告」,此後這所學校不再有公開LGBT和性教育議題相關活動。

2020年,中國高校發起更廣泛針對LGBT社團的封鎖:清華大學Purple社團、武漢大學性平會、北京大學ColorsWorld等彩虹社團微信公眾號都被封。 2022年年中,幾位在清華大學小賣部分發彩虹小旗幟的學生被帶走。

到今天,這些社團轉向更地下的活動空間,遠離大部分學生,成為同溫層取暖的空間。

包宏偉指出,中國社會和中國政府在LGBT議題的接受度上呈現割裂的態度。

中國社會對於LGBT議題呈現一種民間開放的態度,這表現在更多LGBT相關的流行文化產品在社交媒體上走紅,華中科技大學改證的跨性別學生一事在輿論場中也沒有遇到過多苛責,相反,包容和理解的聲音佔據主流、對學生本人資訊安全的考慮是主要的爭議重點。包宏偉認為,這些都是社會向好、走向寬容的表現。

「但是我們依然非常遺憾地看到跨性別者的權益缺乏保障,校方應對類似案件束手無措……需要政策站出來加以引導,但目前來說,中國政府的政策是越來越保守的。」包宏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