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夢而來,隨夢而去 瓊瑤的時代意義
瓊瑤翩然離開人世,在她以小說、歌詞、電影和電視劇為世人造夢的精采人生中,不僅是台灣家喻戶曉的作家,更是台灣文學出版界的異數,極少數能受到中國大陸、日本、韓國與越南大眾讀者的喜愛,開創了獨特的「瓊瑤現象」。
瓊瑤崛起在一九六○年代,早期的小說多半以青年男女的愛情遭遇家庭反對,陷入自由熱戀的女孩無法自主決定戀情,面對癡戀濃情的男朋友,以及傳統管束的禮教家庭,左右為難,女主角總是既軟弱纖細,又異常極端堅持以叛逆身姿迎向愛情,或是萬般無奈屈從於父母親,於是發瘋、重病、輕生等等悲劇收場,讓讀者心碎,也令有識之士為之不安。
研究瓊瑤的專家林芳玫就指出:「瓊瑤企圖以情感融化父權制度,但是弔詭的是,她所刻畫的情感越濃烈,其意識形態效果也越強。」或許一語道破了瓊瑤小說何以在儒家文化圈,備受讀者喜愛,因為她以一個個情感故事,擊中太多青年男女在家庭與婚戀上的徬徨,也引發無數衛道人士的攻擊。
在香港影視與流行音樂尚未席捲亞洲前,一九七○年代的瓊瑤掌握了聯合報副刊連載小說、皇冠雜誌、出版社與電影公司,從小說連載、書籍發行、電影拍攝與唱片製作,直如一個龐大文藝愛情文化帝國。或許是她感受到早期作品過於慘酷,或許是大眾文化軟化了她,她筆下的愛情故事依舊有阻撓衝突,但更多的結局是世代和解與妥協,也帶來了更多的讀者。
近年來接觸了許多翻譯家,才更認識瓊瑤不可思議的影響力。韓國學者金惠俊就曾統計,一九五○年到二○○九年,有一百八十種台灣文學作品翻譯成韓文,其中瓊瑤的小說就有七十五種,高達四成。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越南,越南翻譯家阮秋賢也指出,讀者眼裡最著名也是最受歡迎的台灣文學作家正是瓊瑤,勉強可以匹敵的是三毛。邱貴芬老師也曾慨嘆,絕大多數翻譯成日、韓、越語的台灣文學作品,都必須靠文化部門補助,但是只有瓊瑤文藝愛情小說或少數的武俠小說,能靠讀者與市場的力道,暢銷與流傳。
問起班上的大陸交換生,是否讀過瓊瑤小說?或是看過影視作品?學生提到的作品多半是《雪珂》、《梅花三弄》、《還珠格格》等,對於我們曾受到瓊瑤悲劇故事洗禮的這一代人,面對大眾喜劇的笑鬧、宮廷場面的華麗,總是覺得若有所失,可能也很難和年輕一代描述瓊瑤曾代表的反叛力道。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更多udn報導
瓊瑤驟逝 生前交代「絕不想成臥床老人」囑咐一事
「小三」黑歷史背罵名 女強人瓊瑤一生甘願為愛臣服
醫嘆瓊瑤和朱銘一樣「走上絕路」 提醒長者3危機
小姑不聽婆家話住兄嫂家 媳曝娘家1句話獲讚: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