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 保存母語及語言多樣性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前排右五)與出席「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開幕典禮的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前排左五)、政治受難者、家屬及貴賓大合照。(圖:人權館提供)
臺灣於威權統治時期曾厲行「國語政策」,造成自小學生以上的莘莘學子只說國語,忽視母語(包含方言及原住民族語)文化保存,及母語嚴重流失的危機。國家人權博物館為深化全民語言多樣性意識,落實多元化的國家語言保存、發展與應用,自即日起至明年八月卅一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推出「〝請說國語?!〞戰後語言政策與人權議題」特展。
本展覽分為六大單元,自日治時期的日語推行、戰後「國語」政策的獨尊,以及當代推動多元國家語言保存與傳承的努力,涵蓋「日治時期國語運動」、「在學校說國語,學ㄅㄆㄇㄈ」、「受到語言政策壓迫的白恐政治受難者」、「『母語』被禁的日常」、「我的語言日常」、「社會運動帶動母語保存文化」及「大家一起保護母語」等豐富內容。透過場景重現、實體文物及影音互動體驗等生動有趣的展示手法,期引發民眾共鳴,珍視保存母語文化及語言多樣性的重要。
總統府資政姚嘉文出席展覽開幕式並致詞,他以自己與夫人周清玉在彰化經營臺語文創意園區為例,強調母語復振的重要性。姚資政並分享過去擔任律師時遭遇的經驗,曾有被告以「刣」表示他用刀子割傷被害者後就逃跑,但因對彼此母語的不熟悉,被法官誤解為帶有蓄意殺人意涵的「殺」,而以殺人未遂判刑。姚資政認為,社會不應禁止任何人說自己的母語。
調查研究團隊代表徐國明博士致詞時表示,過去的語言政策透過控制日常語言的文化作為,樹立國語的權威性,打壓其他族群的語言,影響今日世代之間的語言傳承。徐博士指出,戰後迄今幾個重大歷史事件,例如二二八事件、頒布戒嚴令,都影響政府的語言政策,回顧臺灣的語言政策,等於回顧臺灣的歷史。
開幕典禮出席貴賓還有: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李福鐘、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陳文成基金會執行長張龍僑、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洪武雄、高金郎、伍國首、劉秀明,及政治受難者家屬歐陽煇美、涂貴美、何穎紅等多人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