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總額支付新制上路 民團憂將損病患權益

有些民眾生病、不管大病或小病都習慣往大醫院跑,為了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制度,要求全台六區、各醫院自行管理總額,若超過健保申報上限,將打折或不予給付,但是遭外界批評,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醫療需求增加,這種斷頭式給付根本是打假球,醫界也擔憂,未來醫院為保障健保點值,鎖掛號、延遲開刀及檢驗檢查等恐將成為常態。

北醫大衛生福利政策中心主任李伯璋表示,「很多血汗醫院,所以很多醫院都關床,或是手術房都控制,所以變成醫院也不會說把一些開刀房或病房儘量一直開。」

北市聯醫中興院區一般內科醫師姜冠宇指出,「在南部的話,因為提早採用了斷頭制,所以說有些頭痛的檢查,像是MRI或者是CT等等,其實都已經排到幾個月之後。」

醫改團體也質疑,過去推動門診減量,並沒讓大醫院輕症患者減少,反而讓部分醫學中心出現「院前門診」狀況,呼籲健保署應研擬相關指標嚴密監控,才能保障民眾就醫權益。

醫改會執行長林雅惠說道,「不同程度的病人,以及非必要醫療使用情況進行相關的一個監測,可能了解新制是否能夠有效抑制醫療端以及民眾端的這個衝量行為。」

衛福部長邱泰源回應,「當然也會根據一些來評估,比如說它的急重症的病人照顧的狀況,那醫院的需求會有做一個保護的調整。」

邱泰源強調,推動醫院個別總額可以避免重症病患淪為人球,健保資源有限,希望用在合理地方,希望抑制衝量,讓健保發揮最大效益,目前全國醫院總額分區,除了台北區以外,其他區都已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