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未成年性別手術惹議!衛福部釋疑:僅適用雙性或性別不明者
衛生福利部上月公布「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其中,12歲至18歲的未成年族群,若出現性別適應困難,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可執行性別置換手術。對此,有部分醫界、公民團體擔憂,兒少尚未發展成熟,手術過於危險,孩子長大後也可能後悔。衛福部今(13)日回應,指引主要針對「雙性或性別不明者」,因此非人人都適用,指引也並非法律。
「LGBT+民眾醫療照護參考指引」指出,為避免雙性或性別不明嬰兒與兒童,過早接受非緊急和不可逆轉之性別手術,未滿12歲不宜執行,除經專業團隊評估有癌化或生理機能障礙情形;12歲至未滿18歲有適應困難者,應經專業團隊評估後為之;滿18歲經專業團隊評估後始得執行。
其中,專業團隊應包括內分泌科、外科、泌尿科及精神科等專業醫師,並設有染色體檢驗實驗室,以確保醫療的專業性和安全性;指引旨在改善醫療服務的性別敏感度,讓多元性別民眾能夠在無歧視的環境中獲得適切照護。
儘管如此,仍引來林口長庚醫院性別置換中心專責醫師胡瀞暄擔憂,國外曾有未成年14歲起開始變性、16歲動手術、23歲感到後悔,青春期的孩子對性別認同尚未釐清,若還沒成年就執行,未來想回復會非常困難;若貿然跟上國際標準,會過於危險。
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醫師蔡立平表示,依照年齡劃分可能是落伍觀念,許多疾病會導致傾向男性或是女性化發展,如男性罹患五甲位還原酵素缺乏,會讓外觀偏向一般女性,因此專業團隊還應該包括醫學遺傳專科醫師。
不過,陽光酷兒中心副祕書長鍾安峻指出,許多跨性別者即使18歲完成性別重置手術,仍苦於成年前的性別為人所知,事實上,外界很難理解跨性別者的心情,雖有人反悔,但也有更多成功案例。
計畫主持人、台北榮總泌尿部主任黃志賢也表示,該指引廣泛參考歐美醫學會資料後,由精神科、婦產科、泌尿科、小兒科、內科、家醫科專家組成諮詢委員會,性別領域專家召開多次會議,請多元性別民眾審視草案,再經醫學及性別專家會議確認版本。
支持者認為,此指引進一步保障跨性別者權益;跨性別族群面對的醫療障礙與困難已久,指引有助提升醫療服務敏感度,確保病患在尊重性別認同的基礎上,獲得所需的醫療照顧。
對此,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今(13)日強調,這是針對出生時生理性別可能同時有2種性器官,或是性別不明者才適用,具有一定條件。而指引也非法律,各界專家可以隨時提出建議做出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