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看法大變:從立足長遠轉向“短平快”市場

2025年1月21日, 上海街上等待交通號誌的行人與街頭電子廣告看板上顯示的滬深股票指數。

華盛頓 —

長期押注中國經濟成長的全球投資者正在放棄有關中國長期繁榮的宏大敘事,轉而採取更為溫和的觀點,認為中國市場可以提供一個押注小回報快的機會。

儘管北京政府去年推出的刺激經濟舉措引起了外界短暫的興奮,但投資者很快就意識到這些措施遠遠不足以扭轉經濟走軟的勢頭。他們為此感到失望,中國股市也因此失去起初上漲的動力,陷入沒完沒了的盤整期。

投資者缺乏共識和政策不確定性的增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分析師和基金經理人看待中國國內市場的角度,縮小了他們的投資視野。

美國投行高盛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Kinger Lau)表示,“投資者基本上是將中國視為交易市場。”“如果他們看到催化劑,他們就會進來,但不久,他們就會套現走人。”

劉勁津本人持正面態度,但表示客戶希望“觀望”。他認為,在特朗普總統對華計畫和北京的回應不明朗之前,很難與他們就中國問題達成一致看法。

去年九月,中國領導階層和監管機構暗示強而有力的刺激措施即將出台後,中國滬深指數在兩週內飆升40%。人民幣匯率大幅上漲,債券市場在避險情緒和經濟低迷的推動下出現的長期漲勢也戛然而止。

但中國官方最終採取的措施因缺乏具體落實辦法讓市場感到失望。官方只是表示要推動地方債務重組,擴大融資規模。

高盛表示,去年十月,對沖基金大多已經在獲利後撤離。美國銀行對基金經理人的一項調查發現,只有10%的投資者預計中國經濟將在一年內走強,大大低於十月份的61%,將近四分之一的投資者表示他們對中國持看空立場。

中國的債券又恢復了漲勢,人民幣雖然最近因美元貶值而所有上漲,但距離金融危機後的低點並不遠。

滬深300指數九月後的漲幅現在已經消去了一半。中國股市進入熊市四年後,這項指數的交易規模仍與十年前相同。一月份,這項指數下跌了3%。那些在中國疫情結束後耐心等待經濟復甦長達兩年的股民們,在股市上的損失已有七個百分點。

宏觀前景越來越不穩定讓傳統的長期投資者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特朗普就職後對中國的態度比之前預料的更為溫和。大多數人預期特朗普一上台就會提高對中國產品的關稅。儘管如此,中國的經濟刺激方案依然飄忽不定。

匯豐銀行亞洲研究主管周淑芬表示,中國國內的問題和外部風險意味著人民幣的前景“非常棘手”。

路透社引述周淑芬的話說,“中國國內方面,我認為,如果我們看到可能推動經濟成長的財政刺激的更為明確的信號,這會有所幫助,原因是我們看到資本再次外流的情況一直存在。”

中國的決策者在各種壓力之下面臨穩定市場預期的艱鉅任務。本月早些時候,中國央行總裁潘功勝表示,央行將調整利率和銀行準備金率,為經濟提供更多的流動性。市場理解這是暗示央行即將降息。

但同時,中國央行也試圖降低市場對貨幣政策放寬和匯率下調的期望。央行叫停了自己購買國債的計劃,並宣布要增加香港儲備的規模。

加拿大外匯機構BCA研究公司新興市場部門負責人兼中國策略師瑟·布吉安(Arthur Budaghyan)表示,北京要同時達到穩定匯率、降低利率、阻止資本外流和推動經濟復甦多項目標「是根本不可能的」。

(本文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