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台灣還有多少10年可等?潛艦國造勿重蹈IDF戰機覆轍

國造潛艦「海鯤號」目前正在執行泊港測試(HAT),台船公布,預計在4月進行海上測試(SAT),11月交艦。但首批2艘後續艦遲遲無法簽約。未來如果計畫中斷,10年所培養的800多名人才,投資的設備都將灰飛煙滅。但,台灣有多少10年可以等待?恐造成當年IDF戰機人才流失,導致台灣無力發展第三代戰機的覆轍。

翻開台灣早期軍機發展史,台灣研製軍機能力,堪稱亞洲地區的佼佼者。漢翔航空工業的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簡稱航發中心),在1988年研發完成IDF戰機出廠,由前總統李登輝親自命名為「經國號」戰機,並進入先導生產及量產,之後陸續移交空軍服役,成為空軍的主力戰機。

1989年,航發中心又完成自強號(AT-3)高級教練機生產,並移交 空軍服役,讓台灣研製軍機能力,在全球已打響名氣,讓台灣軍機人才與研發能量,頓時成為當時南韓學習對象。

台、韓的軍機競賽,從西元2000年左右,當時韓國還遠落後台灣一大截。當年IDF戰機量產完成後,政府一個錯誤決策,放棄第三戰機研發,造成大量航空人才外流大陸及南韓。尤其是當年南韓政府政府正積極發展航太工業,見到我國優秀人才失業後大舉挖角。打造出優異的T-50「金鷹」高級教練機,以及即將在2026年開始交付的KF-21「獵鷹」(Boramae)隱形戰機,台灣從領先20年,到如今連車尾燈都見不到。

尤其是T-50的機翼前端與進氣道設計,和IDF有頗多相似之處,因此有人把T-50戲稱為「緯國號」。實際上,確是「台人設計研發,韓國製造」的最好例子。

如今,台灣準備好了,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卻因政治內耗,眼看著多年來為了打造自製潛艦所作的準備,又恐面臨自廢武功。未來國防的缺口,承擔的是全民,暗自竊笑的是解放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