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新核能迷思
隨著低碳電力短缺的壓力加劇,政府高層逐漸鬆口核能議題,「新核能」成為熱門話題,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被視為破解「非核家園」政策困局的利器。然而,僅以「新」「舊」區分核能,忽略了發展脈絡與實際應用,已陷入迷思,將面臨嚴峻挑戰與風險。
迷思之一:以新、舊劃分核能,誤導決策和公眾認知。核能技術發展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先進技術」多源於「現行技術」,有高度承續性與協作性。例如,第四代反應爐承襲了第三代反應爐的被動安全設計理念,並利用前代反應爐用過燃料回收的鈾和鈽作為燃料,緩解高階核廢問題。「新」「舊」的劃分是斷裂性思維,忽略技術的連續性與協作性,誤導決策與公眾認知,影響核能產業的健康發展。
迷思之二:違反核設施投資的黃金法則。核設施投資的黃金法則是「寧用NOAK(Nth Of A Kind),不碰FOAK(First Of A Kind)」,採用未成熟的新型核設施有高度風險。例證如芬蘭Olkiluoto-3 的EPR新型機組2005年開工,計畫2009年完工,但拖延至2023年才完工,預算由32億歐元攀升為110億歐元;法國Flamanville EPR機組2007年開工,計畫2012年完工,也拖延至2024年才完工,預算由33億歐元攀升至132億歐元;日本核燃料再處理廠延期了已27次,拖延了27年至今尚未完工,投資預算2.14兆日圓,至2022年已攀升至2.9兆日圓。因此,捨棄技術成熟運轉穩定的核一、二、三廠,急推尚未成熟的SMR,顯然違背投資法則,風險十分巨大。
迷思之三:指望SMR及時解決低碳電力短缺。SMR因具備靈活性和安全性而受到關注,但目前仍處於研發或初步商業化階段,成熟性仍有待驗證。在「不碰FOAK」的穩健投資下,從規劃到供電估計至少需要10年以上,指望SMR在短期內緩解低碳電力供應壓力並不切實際。
迷思之四:忽視核廢問題的終極解決。根據評估,SMR會產生更多核廢料,高階核廢也更多樣、更難處理。解決核廢問題是國際發展永續核能的核心目標,需要完善技術配套與多元的機組協作。如果發展規劃不周全,將加劇核廢問題,阻礙核能的永續發展。
既有機組的延役能有效化解上述的迷思與風險,並帶來發展的契機:第一,快速緩解缺電危機:既有機組的技術成熟運轉穩定,延役可快速供應低碳電力。
第二,投資風險低、經濟效益高:延役成本低、投資風險小且回報迅速,可奠定進一步發展的經濟基礎。
第三,贏得技術發展與政策完善時間:延役為第四代核能技術提供關鍵驗證窗口,同時贏得政策法規完善和基礎設施升級的空間,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以利推動國際合作及布局發展「永續核能」產業鏈,穩健過渡到永續核能時代並贏得勝利。
總之,既有核電機組的延役不僅可化解「新」「舊」核能的迷思與風險,更重要的是可帶來發展的契機。在能源政策制定中,應善用既有核電機組延役的價值,布局搭上國際「永續核能」產業鏈的列車。(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核能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