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化 對軍校生下手
國防部證實,軍事院校將調整通識課程,刪除「中國現代史」,改為「世界歷史」,另縮減國文含《孫子兵法》、英文課程各兩學分,用來新設「近代思想」與「人權與民主發展」課程;對於此項措施是否為國安會要求,或是配合行政院「國家轉型正義教育行動綱領」,國防部並未多做說明。
民進黨政府執政多年以來,對於軍隊的特有文化、袍澤間的特殊情誼,以及對於中華民國歷史的獨特情感,總是利用政治手段橫加打壓,例如將國民革命軍之父的蔣公銅像移除,後來又灰溜溜地移回來;要求更改具有歷史意義的「陸軍官校」校歌歌詞,又無法得逞,但總能吹皺一池春水,引起話題,造成軍心浮動;如今,以「轉型正義」名義,伸手基礎教育課程,來個釜底抽薪,直接對軍校學生下手,也算是煞費苦心。
國防部定期檢討過時或不符實際效益的課程是有必要,但「中國現代史」刪除確實有討論的空間。「中國現代史」當年為軍校學生每年「政治會考」的必考科目,重要性可見一斑,而其時間線貫穿清末到現代的兩岸關係,亦不過二、三代前人們的事蹟。然而,在去中化的影響下,民進黨政府對於國民政府在民國38年之前的歷史卻刻意迴避,而中國近代史的章節例如五四運動、北伐與抗戰、行憲與戡亂,總是視而不見,任其消失。
但史蹟斑斑,尤其是抗戰期間,中美軍事上的密切合作,例如現在空軍的1、3、5聯隊,都是中美混合團下的產物,當年共同抗日的歷史不可能抹去。況且在「抗中保台」的大旗下,如今我們熱切希望與美軍合作獲得軍備上的支持,卻將過去充滿感情的歷史直接抹去,讓新一代軍官不知近百年來中美在軍事上傳統的友誼,這是何等的不負責任。而目前國軍捍衛的《中華民國憲法》,待課程刪除後,卻不知憲法從何而來,豈不貽笑大方。
軍校教育的本質比一般大學教育更著重於兵學、科學、哲學合而為一,要有嚴格的紀律,逐步培養軍校學生宏大的格局與眼光。而在國安會與行政院的聯手下,國防部不得不刪減國文時數或是《孫子兵法》課程,對軍校教育將有負面的影響。
軍方增加的課程並不是不好,而是軍校學生除了要知道「古寧頭」、「一江山」、「823」等保台戰役之外,更要知道中華民國因為實施民主憲政,才能從清末的貧弱發展成為現代化國家,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更是和平的愛好者,如此,國軍官兵才能知道「為誰而戰、為何而戰」。(作者為軍史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