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後輪到南韓三星 川普偏好「大數字、大構想」 中經院長連賢明:早談比晚談好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5)日發布PMI、NMI指數,被問及台積赴美議題,連賢明認為不必全負面看待。(攝影/李海琪)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美國前總統川普3日在白宮共同宣布,台積電將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於美國,涵蓋晶圓廠與研發中心建設,引發市場對台灣經濟與國安影響的討論。然而,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認為,「早談總比晚談好」,因川普偏好「大數字、大構想」,越晚談判的國家可能需付出更高代價,南韓三星可能成為下一個面臨談判壓力的企業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簡錦漢也指出,電子業方面,台積電赴美投資不僅影響自身布局,還將帶動相關供應鏈轉移,生產地點改變,可能推升產品價格、壓縮部分廠商毛利。

中華經濟研究院今(5)日發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2月季調後製造業PMI指數由緊縮轉為擴張,回升5.3個百分點至54.0%,為近半年來新高。連賢明表示,主因在於廠商在關稅政策實施前提前拉貨,導致製造業在新訂單與生產活動表現皆佳,同時,中國景氣也有逐漸復甦現象,顯見其出台政策的效果逐漸出現。

存貨指標轉擴張,製造業景氣好轉

針對製造業PMI部分中經院副研究員陳馨蕙表示,此次亮點在於存貨指標,是自2022年9月以來首次呈現擴張,「願意多備料,這是正面訊息」,不過目前終端需求尚未見到,若終端需求回溫那就是正面循環的開始,就目前觀察,在製造端是優於預期的。

從產業別來看,陳馨蕙指出,電子光學產業的訂單與生產持續好轉,為推動台灣製造業PMI攀升的主要動力來源,主要因為中國汰舊換新政策推動,使消費性電子需求谷底回升,以及美國品牌大廠在關稅實施前針對關鍵性物料拉貨與設備布局、CoWoS封測與高階AI產品需新一波需求陸續開出有關。

赴美投資至生產地點改變,中研院:相關供應鏈也將移轉

不過,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簡錦漢也提醒,未來有很多隱憂,需要小心解讀PMI,例如川普原本要對加、墨開徵25%的關稅,衝擊最大就是汽車業,因通常同一個汽車零組件會在三個國家來回加工;部分產業則會受惠,如軍事工業等,包含歐洲與台灣,將會增加國防在GDP的經費占比。

在電子業方面, AI需求趨勢不變、依舊暢旺,只是生產地點改變,簡錦漢表示,台積電宣布加碼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其實實質帶動不只是1000億美元,因為相關供應鏈廠商跟著帶過去,就像鴻海也傳出有機會對德州加大投資;此外,未來生產地改變,恐讓產品價格上揚,部份廠商的毛利會降低,一旦價格上升,需求也會下降。

台積赴美立下「千億標竿」,連賢明:現在最該擔心的是三星

川普和台積電董座魏哲家3日一同在白宮舉行記者會,宣布台積電將對美國再投資至少1000億美元,用於建設晶圓廠、研發中心等設施,在台引發「護國神山」赴美,恐台灣經濟與國安危機等輿論。連賢明認為,其實不必全然負面解讀此事。

連賢明說明,川普並非是會先將行政流程走完再宣布的傳統政治人物,例如美國對加拿大、墨西哥加徵關稅,最新消息又說可能達成協議,顯見應對川普應該見招拆招。

觀察全世界與川普對談國家,連賢明指出,可發現「早談總比晚談好」,越晚談就需要加碼越多,「所以現在擔心的應該是(南韓)三星」,到底需要給予多大的籌碼,才能滿足川普。

他接著說,台灣一直都在美國的關稅雷達上,如今台積電設下千萬門檻、日本之前說要投資1兆美元,川普喜歡大數字、大構想,先談的人其實在替後談的人做標竿,因此他認為,若真的要談判,早談判會比晚談判好,至少代表有誠意。

至於對等關稅,連賢明表示,相對於其他國家來講,台灣其實對美國稅率不高,所以不覺得大家需要特別擔心。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反分裂國家法20週年!涉台工作明確表述「一中原則」 李強:抵制台獨
台灣義大利每周新增為19航班 法人連兩天大買長榮、華航
法說會》台新金林維俊:新新併後仍具備1元以上配發能力 今年股利將優於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