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痰、喘別輕忽 台灣肺阻塞病患面臨4高問題 醫提5關鍵降低死亡風險

一名62歲肺阻塞病人,平常有咳、痰、喘症狀,但不以為意,某日夜咳不止且無法呼吸,家人連忙送急診住進加護病房治療,鬼門關前走一遭的他,不料一個月內又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險送命。然而這並非只是個案,國健署與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今(14)日發表最新調查,發現有肺阻塞惡化史及其他高風險因子的病患,再次發生惡化的風險為9倍,心血管共病者風險增加4.4倍。

針對即將來臨的11月20日「世界肺阻塞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針對全台北、中、南、東共12家醫院,收集1051名的肺阻塞病人風險暨照護普查報告,結果顯示,結果顯示,有肺阻塞惡化史及其他高風險因子的病患,再次發生惡化,包含需處方口服類固醇、抗生素以及住院急診的機率,為低風險病患的9倍。

國健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2023年肺部相關疾病包含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含COPD肺阻塞)、癌症(肺癌)、肺炎的死亡人數共33,214人,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長年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9位,一年造成逾6千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長期的吸菸習慣,有超過9成的肺阻塞(COPD)病人與吸菸或二手菸有關。

賈淑麗強調,菸草中的成分會傷害呼吸道黏膜,並導致肺功能下降,「戒菸」可大幅降低肺阻塞惡化風險。目前全台約有3千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去年全國利用戒菸服務的人數,計有107,424人,6個月全國點戒菸成功率達3成。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公共事務組委員、台北榮總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指出,肺阻塞(COPD)早期多無明顯症狀,經過長時間的呼吸道發炎反應,會提高其他疾病感染機率。

柯信國說,調查發現,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再次惡化機率為低風險族群的9倍,而高風險因子包括明顯呼吸道症狀(咳、痰、喘、悶)、頻繁咳痰、心血管共病(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肺阻塞惡化史(急診、住院或反覆使用口服類固醇和抗生素等);心血管共病者風險也增加4.4倍。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周昆達則指出,不要輕忽咳、痰、喘甚至胸悶等症狀,許多人會以為這些症狀只是感冒,事實上這是肺阻塞的主要症狀,許多病患正是因為忽略心肺發出的警訊,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期得送急診甚至送命!

周昆達說,這份普查資料也顯示,從未吸菸相較已戒菸、持續吸菸的肺阻塞病人,惡化風險下降29%,接種疫苗比未接種疫苗的病人,中重度惡化風險降低了13%。他強調,注射疫苗將是未來防止肺阻塞的重要方式,建議吸菸、65歲以上長輩,每年施打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減少肺阻塞急性發作。

柯信國指出,台灣肺阻塞病人面臨「高死亡率、高住院率、高惡化率、高共病率」的4高問題,必須配合照護介入5關鍵,包括:戒菸、肺復健、營養評估、疫苗施打、藥物治療

國健署也持續推動「早篩早治」計畫,透過「肺阻塞自我評估問卷(PUMA)」與「肺功能檢查」,讓更多高風險族群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以5關鍵完整照護介入,幫助國人遠離肺阻塞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