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熱的臺灣飼養雞豬牛 獲取蛋肉乳也不忘動物福祉
當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時,動物福祉卻時常被大家忽略。像是炎熱的夏日時光,能否也讓動物過得舒適?但是,畜牧動物過得更好,對人類也有益處嗎?(圖片來源/Pixabay)
魯肉飯、茶葉蛋、再來杯珍奶!臺灣常見的豬肉、雞蛋、牛奶等食材,大都來自養殖的動物,源源不絕滿足人類的需求。當人們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時,動物福祉卻時常被大家忽略。像是炎熱的夏日時光,能否也讓動物過得舒適?但是,畜牧動物過得更好,對人類也有益處嗎?
飼養動物獲取資源,也要注意動物的福祉
林怡君助理教授是動物福祉的專家,她任職於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她解釋,「動物科學」衍生自過往的畜產領域,包括飼養動物的育種、篩選、飼料、健康,以及肉乳蛋等相關產品加工,都是動物科學涵蓋的範圍。
「獸醫」是針對動物的醫學,和動物科學密切相關。獸醫專注於疾病診斷、治療、藥物使用等,林怡君老師解釋,假如以動物的生老病死來區分,動物科學通常著重在生到老的飼養過程,獸醫則是集中在預防和治療疾病與減少動物死亡的痛苦。她強調,如果想改善動物的生活,不只需要獸醫師,因為想讓動物過得更好,不限於疾病醫療的角度,也可以從育種、營養、生理、飼養等方向切入。
臺灣人離不開的蛋雞與肉豬
蛋雞是臺灣主要的養殖動物,傳統上使用方便人類管理的格子籠飼養。格子籠的優點是成本低,單位面積生產量高。然而雞假如生活品質不佳,時常感到高度緊迫,也會影響其生理健康。因此,近年臺灣出現友善飼養的改革聲浪,農業部也推出政策鼓勵轉型。
肉豬是臺灣養殖動物的另一大宗。現行的養殖方式會將發情的母豬單獨關養,以人工授精配種,懷孕生下小豬後,再經歷約一個月哺乳期。這段期間母豬往往行動受限,被限制在無法轉身的狹小空間中。
奇妙的是,隨著動物科學發展,反而可能令問題更加嚴重?林怡君老師解釋,臺灣長期育種改良之下,飼養的豬體型增大,早期使用狹欄或是分娩欄,對於現在母豬的體型來說,已不敷使用,不僅活動受限,皮膚亦可能長期摩擦而受傷。
在炎熱的臺灣飼養乳牛
乳牛也是臺灣重要的一項養殖動物。國際上臺灣雖然不以牧牛聞名,目前也有數百處飼養場地,養殖超過 10 萬頭乳牛,總數不算少。臺灣大部分的乳牛是黑白斑紋之外貌相當顯眼的「荷蘭牛」,此一品系源自溫帶的荷蘭,最適合在攝氏 15 度生活。處於亞熱帶的臺灣,高溫是飼養乳牛不可避免的挑戰,也是林怡君助理教授近來特別投入的議題。
臺灣大部分的乳牛是源自溫帶的荷蘭牛,而臺灣的氣溫與濕度偏高,「熱緊迫」(heat stress)為飼養的挑戰。圖片來源:JACLOU-DL/Pixabay
對於荷蘭牛而言,臺灣天然的氣溫與濕度偏高,並非舒適的環境,容易發生「熱緊迫」(heat stress),也就是高溫導致的一系列危害。假如乳牛散熱不佳,容易使體溫增加,同時導致吃不下飼料、營養不足,使得乳牛的產乳減少,也可能影響繁殖。
熱緊迫的另一大影響是,乳牛會喝更多水,導致乳汁口感較稀,人類獲得的牛奶風味受到影響。這其實是正常現象,也是夏天的牛奶,通常風味不如冬天的牛奶香濃的原因。不過更熱的氣溫,當然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每個牧場狀況都不一樣,為了促進散熱,常見的手法有加強通風,噴霧等;此外改善飲食,也可能有所幫助。
大部分研究關注的對象是能帶來收益,泌乳的成年乳牛,林怡君老師卻將目光投向仔牛,也就是出生後尚未斷奶的小牛。小牛暫時沒有產值,但是如果狀況不佳,會不會影響長大後的產乳,甚至根本無法健康長大呢?
還沒長大的小牛,也值得研究!
讀者很容易想像,成人對熱的感受和生理反應與嬰兒不同,嬰兒更加怕熱。過往研究大多著重在成年牛的散熱,結果未必能直接用於新生的小牛。針對成年乳牛有效的調節辦法,也必須實際測試對小牛的效果。
林怡君老師進行實驗的小牛,位於中興大學在臺中市烏日區的畜產試驗場。民眾能購買到的「興大鮮乳」,就是這兒飼養乳牛的產品。實驗配合牧場的節奏,將不同時間新出生,一批一批的小牛納入實驗。新生的仔牛會被分開飼養,方便觀察。大約 6 到 8 週後斷奶,期間會漸漸轉以飼料和草料為食。不過初生牛未必能順利生長,因此實驗選擇的對象,是已經 4 週大的小牛。
過往研究著重在成年牛的散熱,未必適用於新生的小牛,因此必須實際測試對小牛的效果。圖片來源:cottonbro studio/Pexels
改善牛的體熱問題,除了身體外部的降溫,也可以從避免體內升溫著手。以往對成年牛的研究發現,可以藉由特定的食品添加物,例如「酵母菌發酵產物」減少體內熱源產生。然而,對成年牛有效的辦法,也對小牛有用嗎?
成年後的牛有四個胃室,各有不同任務;最大的瘤胃內含多款微生物,扮演大型發酵室的功能,對食物中纖維的分解與消化不可或缺。可是剛出生的小牛尚未發育完全,瘤胃上皮絨毛細胞尚未成熟,吸收率不佳,消化狀況不同於成年牛。酵母菌發酵產物的效果如何,是值得測試的問題。
胃以外,牛的腸道中也住著不少微生物,一般稱為「腸道菌相」。近年腸道菌是熱門的研究領域,根據其他動物的研究得知,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影響範圍可能非常廣泛,不限於消化,還包括腦與神經、發育、免疫、生殖、行為等功能。
然而目前為止,牛的腸道菌研究不多,對於尚未成熟的小牛所知更少。同一種動物,不同的飲食、年齡、生活條件、居住地區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腸道菌的組成。對小牛的相關研究,有機會探討溫度對腸道菌的影響,以及和其他關注成年牛的研究比較。
相關研究不只能增加學術知識,對於促進動物福祉及畜牧業的進展,都有實質意義。多替飼養動物著想,雖然初期難免付出更多成本,但也能增進動物健康,獲得較高品質的產品,有機會取得更高效益。
資料來源
採訪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林怡君助理教授
高溫環境對乳牛生理和泌乳影響
早期熱緊迫對仔牛生理反應、生長表現和腸道菌相之影響
財團法人中央畜產會 乳牛-產業現況
本文授權轉載自科技大觀園。
更多信傳媒報導
吃吃看野菜! 跟劉璧榛走進阿美族田野 體會人與植物依存之道
走入冬日寂美畫面 來台中追落羽松!
打造幸福與好運 迎新年必學的居家風水5大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