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辛格在困境中下台,英特爾重振之路面臨超大兩難

12月2日一早,英特爾(Intel)員工收到了一封全員大會的電子邀請函,主題是關於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在一天前的辭職。

會議上,員工們連珠炮式提問:「為什麼季辛格突然離職?」、「我們在尋找什麼樣的新CEO?」;更重要的是,在英特爾錯過一連串的科技創新與誤判局勢後,「我們該如何信任公司的領導圈?」這些問題,也反映了投資人最深刻的關切。

風雲老將,沒能拯救半導體巨人

63歲的季辛格,是擁有40年經驗的半導體產業資深人士,他18歲加入英特爾,30歲成為最年輕副總裁,2009年離開轉任軟體公司VMware執行長,

他於2021年回鍋,接下英特爾這顆燙手山芋,承擔了要讓其重返顛峰的使命。

「今天,當然是苦樂參半,畢竟我的職業生涯大多奉獻在這家公司。對於我們所有人來說,這是充滿挑戰的一年,因為我們做出了艱難但必要的決定,使英特爾得以適應當前的市場動態。」季辛格在退休聲明中這樣說道,並在社群平台上補充:「能領導英特爾是我一生的榮幸。」

然而,據彭博報導,離職的決定其實來自一場董事會的逼宮,後者對季辛格重振公司的計畫失去耐心,迫使他在自願離職與被解僱之間做出選擇。不過,《商業內幕》引述參與全員大會員工稱,高層仍堅稱季辛格的離職是「個人決定」。

相比5年前,英特爾市值已縮水超過一半,今年更一度跌破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輝達(Nvidia)憑藉AI晶片崛起,市值突破3.3兆美元;台積電的晶圓代工業務坐穩全球龍頭,市值從不足3000億美元成長至破兆美元。英特爾則因技術進步緩慢、競爭加劇而陷入困境。

英特爾能否擺脫製造部門?

目前,臨時執行長的職務,由產品部門執行長霍特豪斯(Michelle Johnston Holthaus)與財務長辛斯納(David Zinsner)共同代理。

分析師普遍認為,季辛格的離職可能為英特爾未來的重組與拆分鋪平道路。許多專家認為,英特爾未來可能出售製造業務,專注於晶片設計。

花旗分析師丹利(Chris Danely)指出,代工業務是造成巨額虧損的主要原因,也是董事會耐心耗盡的關鍵。

先前,技術背景出身的季辛格堅決反對拆分公司,他重振英特爾的策略是:專注恢復公司的技術優勢,如推進該公司稱作18A的先進製程工藝,並向亞馬遜等外部客戶提供客製化的晶圓製造服務。然而,這一策略導致英特爾承受了高達每季超過20億美元的虧損,讓投資人與董事會不得不重新考量方向。

但顯然,英特爾待解決的難題,並沒有隨著這位前任執行長的揮手告別而煙消雲散。

英特爾,或者說美國半導體製造追求重返榮耀所遇到的難題是:突破先進半導體製程節點技術,是一項高技術密集、高資本密集的工作,但市場卻等不了這種漫長且耗費鉅資的轉型。

11月底,英特爾剛確認獲得美國《晶片法案》78.6億美元補助,但商務部附加條件要求其若分拆晶圓代工部門,它仍需持有至少50.1%股份。這反映了美國對英特爾的期待,即減少對海外,尤其台灣的晶片依賴,並重新掌握半導體製造的技術領先地位。

正如《財星》雜誌所言,「英特爾已不再只是科技公司,而是地緣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參與者。」政策制定者需認識到其在國家安全與經濟中的關鍵角色。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當初季辛格回鍋英特爾時,普遍被認為是最適合的人選,因為他既精通技術,又了解製造。未來的CEO同樣需要具備這樣的經驗與能力。因為無論代工業務是否保留,這些核心技能仍是領導英特爾在技術創新加速的時代迎接挑戰的關鍵。

資料來源:商業內幕彭博彭博(2)CNBC財星

核稿編輯:林易萱
責任編輯:陳柏燕

看更多商業周刊內容
一紙禁令,恐讓「中國輝達們」全倒!為何台積輕傷卻重傷三星
當「晶片業的瑞士」不再中立,軟銀操盤下的安謀能撼動輝達?
迎戰川普化美國 新台商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