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軍後裔不哭泣 清邁慈濟學校傑出校友劉雅彥

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清邁慈濟學校第四屆的畢業生劉雅彥,今年26歲的劉雅彥,正在攻讀政大民俗學系的博士學位,也是在清邁慈濟學校 教育完全化的第一個學生,平時他還是個小有名氣的網紅YouTuber。

在網路上,教 離鄉背井的泰國移工、或是嫁到台灣的新住民中文,讓他們快速地融入台灣的生活環境,甚至是排解工作或是生活上的困難。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

這是平時劉雅彥當志工的方式。這次他要教大家出門使用環保杯要怎麼說。

「你可以跟店家說 ,我要自帶杯,環保杯的話 可以折5塊,你可以跟店員說 ,你有自帶杯。」

政治大學民俗學系博士班學生 劉雅彥:「 台灣的居民 有環保行為,但泰國是完全沒有,政府也沒有在倡導這個觀念,但是我們(清邁慈濟)學校 從小就是,教我們這個環保的觀念,自然而然就是,變成一個環保的人,不管是去菜市場啊,什麼的 就會想要帶,可能餐具啊 ,或是帶就是布(環保)袋之類的。」

從小一到高三都是就讀清邁慈濟學校,大學也選擇就讀慈大傳播系,現在正在攻讀博士學位,未來想從事學術工作,做一個研究員。

政治大學民俗學系博士班學生 劉雅彥:「 我們(清邁)芳縣那邊,其實也不多 可以上課,或者有這種 不管是華語教育啊,或是等等方面的教育的機會,那也是因為透過,(清邁慈濟學校)這樣的機會,然後才讓我可能讀到大學,或者是研究所這樣子。」

泰國有95%人口是佛教徒,約有30萬位 比丘,而比丘尼不到300人。主要是因為比丘尼的身份,不受政府與主流佛教僧團承認,因此也無法正式登記寺廟或成為住持。

政治大學民俗學系博士班學生劉雅彥:「 其實我是對性別,和宗教很有興趣,我當時申請碩士的時候,我看到泰國社會,是性別不平等的 就是選擇,佛教中的性別議題去做研究,我當時也想說 有什麼主題,什麼題目 可以更幫助社會的,就選擇泰國比丘尼研究。」

從泰國到台灣,從教育到學術,劉雅彥致力於搭建文化與宗教的橋梁,讓更多人理解泰國佛教女性的挑戰與未來。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導入AI科技 花慈護理團隊獲SNQ金獎
慈濟仁愛綜合長照 阿公阿媽上學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