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川、沈冬「以歌傳史」 為家族獻聲、為台灣留聲

歌聲不止可以分享情感,也可以訴說歷史。華山文創園區本週六(10日)、週日(11日)推出「以歌傳史-華山大客廳」計畫,邀請孫大川、沈冬「以歌傳史」,透過講唱方式,分享家族故事,為家族獻聲,也會為台灣留聲。

該計畫的「始作俑者」華山文創園區暨遠流出版董事長王榮文指出,他在某次聚會聽到曾任監察院副院長的孫大川隨意唱出家鄉故事、部落生命歷程,歌聲深情充滿力量;當時同在現場的台大教授沈冬起心應聲唱和,背景截然不同的兩人聲音竟如此融合,讓他起了念頭,希望記錄透過音樂對話的家族記憶,因此催生出了此次「以歌傳史-華山大客廳」行動,並由沈冬及孫大川共襄盛舉,共同倡議。

曾任監察院副院長的原住民學者孫大川說,歌舞在他們部落中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他會挑選部落古謠、姨丈陸森寶譜寫的天主教彌撒曲,國民政府來台,一些阿兵哥到台東時帶來的一些歌曲,後來北上念書聽到來自香港、中國歌曲以及民歌,以及參與原民運動時的一些有意義的歌曲;另外,70年代台灣主體意識開始抬頭,孫大川也學會了台語歌〈思慕的人〉,都會在演唱會上唱出來。

孫大川強調,原住民沒有文字,歌舞就是他們建構自己歷史意識的方式,「當我在唱一首歌時,我就會有畫面,我們的歷史感是用聲音串連的,而不是用文字串連,我們跳傳統舞,同樣是用身體去記憶歷史,因此透過歌舞來分享部落記憶、歷史故事是非常貼切的。」孫大川說。

身為一名音樂史學者,沈冬對於中國近現代的音樂,以及華語流行音樂研究著墨很深,她的家族也是歷盡滄森,從中國到台灣,因此她特別希望透過難得的演唱會,「傳達這些渡海的前輩們來了台灣之後的種種的生命故事。」

沈冬說,她的演唱會以白先勇的「臺北人」為主題,因為她小時候居住在台北城南,許多街頭巷弄聽到的聲音,後來都成為她音樂研究的基石。同時,她也從父母輩們口中,聽到來自中國、香港的歌曲,特別是當時許多作曲人小時候其實是在重慶生長,這些故事過去都很少人注意;台灣當時的社會環境,除了有反共歌曲、愛國歌曲,也有膾炙人口的〈綠島小夜曲〉等等,沈冬都希望邊唱、邊說,分享大家不為人知的歌曲故事以及自己的家族故事。

兩場演唱會由野火樂集製作,現場更以LIVE樂隊方式呈現,孫大川笑說,「我平時都即興,現在有樂隊,麻煩很大,必須要不斷排練」!沈冬則打趣說,她平時上課就是邊唱、邊講,但大家都提醒她,絕對不能讓演唱會變成上課,所以得隨時注意,不過搭配現場樂隊,形同用當代音樂形式重塑時代歌曲,讓她覺得很過癮。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國圖攜手遠流 合作典藏台灣出版記憶
貧窮人的台北(二)都市人心裡的大象
台灣邁出亞洲第一步 雙性人官方檢討報告將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