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李登輝主義踐行者vs台灣民主領航員─論台聯與民進黨的異同

〈專文〉李登輝主義踐行者vs台灣民主領航員─論台聯與民進黨的異同
〈專文〉李登輝主義踐行者vs台灣民主領航員─論台聯與民進黨的異同


文/賴其瑋(台聯黨青年部副主任)
任何政黨都有史觀,只是程度深淺會有不同。透過對政治共同體(最常見是對國家的歷史敘述,也可能是某種思想,例如阿拉伯復興主義、綠人主義這些跨國性的政治共同體),以及政黨本身的歷史敘述,讓支持者與黨員了解到政黨的理想。更明確的說,就是讓支持者了解「我們正走在什麼道路上」。
對民進黨人而言,「美麗島事件」及黨外運動,是支撐民進黨人精神的歷史事件。這套史觀的基本框架是:
「1947年的228事件,是台灣人進入黑暗、威權時代的開端。而在1979年,一群無畏犧牲的勇者,打破了戒嚴的黑暗,並在1986年建立了為台灣民主奮鬥的民進黨。並在2000年,帶領台灣完成的政黨輪替,實踐了台灣的民主轉型。」在美麗島史觀下,對民進黨的敘述中,支持者會理解成,自己所支持信念,與1979年在大圓環與國民黨特務、警察對抗的那些民主先進是一致的。而共同的敵人,則已然變成當年「威權」的繼承者。

美麗島事件軍法審判7名被告(左起):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弘宣出庭。圖/維基

也許會有很多來自歷史學界的惱人雜音指出,包括魏耀乾、施明德等元老,在三十年後,根本不覺得自己的信念跟現在的民進黨是「一致的」。但是政黨史觀,確實很簡明扼要的告訴支持者,政黨所走過的路。
李登輝主義的踐行者─台聯
台灣團結聯盟也有屬於自己的黨史觀。基本框架是:
「1988年,李登輝前總統在蔣經國死後接任總統。開啟了「民主改革」之路。透過解除動員戡亂、推動國代及國會改選、國防改革,以六次修憲作為總統直選的預備,並突破性的以總統之姿,表態台灣與中國關係為「戒急用忍」、「特殊國與國」,讓台灣走向國家正常化之路。」
「在卸任以後,為了穩固、安定台灣政局的大計,李前總統號召社會菁英,成立李登輝之友會、群策會(後改為李登輝基金會)、李登輝學校以及台灣團結聯盟。除了為台灣提攜人才,也是為了推動繼其總統任內民主改革之後,『第二次民主改革』的職志。台聯創黨23年來,始終堅持「李登輝主義」。延續戒急用忍政策、反對八吋圓廠外流中國、棄馬保台反對國民黨親中路線、反ECFA及反服貿致318浴血抗爭、力阻矮化國格加入亞投行…等。」
對於各政黨的黨員來說,政黨將創黨史的關鍵事件,透過串連並賦予意義,與各宗教將創教時的神話串連有類似作用。差別在於政績不同於神蹟。在台聯史觀的論述中,可以看到台聯史觀有分成兩個結構,一個是作為歷史巨人的李登輝,在總統任內的行跡。而台聯是堅定奉行李登輝主義的意志繼承者。
透過對史觀的肯認,民進黨與台聯黨人的意識形態也就會有所分別。雖然解除戒嚴、野百合學運、終止動員戡亂都是兩黨認為皆是民主的里程碑,但是推動民主前進的阻礙有什麼?誰是最大的推動者?這就有觀點上的差異。
對中關係上,台聯則是在史觀上根深柢固的表明抗中立場。就算台聯曾經有像蘇前主席這種在國家認同上,自認是「文化上的中華人」之人擔任黨主席,都不能抹滅台聯抗中保台的堅持。這是因為台聯在史觀上,繼承了李登輝總統時期飛彈危機的歷史教訓,那件事對繼承李登輝意志上的台聯黨人而言,先天就對中國產生敵我意識。相反的,民進黨雖然不是說抗中不力,但是認真講起來,民進黨的反中觀點,是中國的習近平上臺後,從反服貿運動後才成為政黨歷史的里程碑,可喜的是,目前這方向已經在年輕族群有發芽茁壯之趨勢。
綜上所言,政黨史觀的建構,雖然無法反應歷史的全貌,卻簡明的告訴支持者政黨的行跡與責任,確認正走在哪個方向上,以此向國人展現黨的政治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