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對中關稅戰與台灣的新南向機會
⊙賴怡忠
中國依然是東南亞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是…
過去十多年,一談到台灣與東南亞關係時就會出現一種說法,即中國對東南亞影響力太大,導致台灣與東南亞發展關係變得日益困難。的確,自從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啟動以來,中國已經變成東協最大貿易夥伴,也幾乎是每一個東協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寮國、汶萊等除外)。中國龐大的市場是東協國家夢寐以求的對象,對中國的貿易是支撐東協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最近幾年新加坡的東南亞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 ISEAS)的年度調查也顯示,中國普遍被東南亞國家視為是最具經濟響力的國家(59.5%),而在這個基礎上,也被視為是最具政治與戰略影響力的國家(43.9%)。
但中國對東南亞區域的影響力,基本上可以說是建立在這個高度密切的經濟互動基礎上,特別是東南亞對中國的貿易。但中國─東南亞貿易從2018年以來逐漸出現變化。而在2022年武漢肺炎疫情逐漸結束後,這個結構變化變得日益明顯。中國內部經濟動能失調,房市低迷不振,內需市場無力,導致中國年輕人失業問題極為嚴重的現象已為外界所知。但是經濟失去活力,內需不振也連帶影響對中國外資的動向。日本、美國、韓國等國外資投資基本已經停滯,甚至考慮要抽資金以轉移到其他國家。
而內需不振也同樣影響中國吸納其他國家對中外銷的能力,更糟糕的是,中國在不願啟動結構性市場改革的狀況下,因為投資已經無法帶動經濟成長,使得北京更倚賴製成品對外出口來緩解經濟問題。在內需市場萎縮導致吸納能力有限,再加上以低價傾銷來對外輸出的雙重打擊下,東南亞與中國的貿易量雖大,但對東南亞國家帶來的卻是更大的貿易逆差。例如泰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就從2020年的200億美元大幅增加至2023年的366億美元。而馬來西亞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也在同一期間從30億美元上升超過四倍,到達140億美元。而在2024年前六個月的越中雙邊經貿數字,也看到越南對中國出現累積達398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中國經濟下行已經對其「帶路倡議」產生負面影響,但這個經濟下行趨勢也同樣在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進而開始對中國在東南亞影響力產生一定幅度的衝擊。
中國經濟下滑對其東南亞作為的影響
當然中國對東協國家總體來說一直享有貿易順差,但是從2013─2023,中國對東南亞的貿易順差增加了三倍(從445億美元增加到1358億美元),但同時間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增加一倍半(從2157億美元增加到3361億美元),特別是從2013─2018年期間,中國對東南亞的貿易順差數值基本沒變,例如2018年約是498億美元,與2013年445億美元順差沒增加多少。因此是在2018─2023年這五年間中國對東南亞的貿易順差出現大幅擴張。
比較有趣的是,2018美中貿易戰發生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的增量的確有所減緩(2018年中國對美順差是3233億美元,2023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是3361億美元,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數字在這五年可說基本上是持平的),雖然中國對美貿易順差沒有下降,但是起碼沒有出現大幅增加。
如果再比較東南亞與美國的貿易關係,包括馬來西亞、越南、印尼等國對美的貿易順差在這段期間出現大幅增加,2023年東協總體對美國貿易順差達到兩千億美元。我們可以合理推論這與美中貿易戰導致不少廠商移出中國轉投資東南亞,或是厲行「中國加一」策略,而把這個「加一」加到東南亞上等有關。如果在加上這段期間中國對美順差基本沒增加太多,但對東南亞順差大幅增加的現象相聯繫後,甚至可以說這個現象與中國廠商為了躲避美中貿易戰而改投資東南亞,並從進口在中國製造的半成品,於東南亞組裝後賣到美國的情形有部分關係。
例如中國對馬來西亞的投資,在2018年之前主要是服務業(service sector),但從2018以後,製造業成為主流。而在2023年,中國與香港就各佔了越南製造業外來投資的22%與17%,兩者合起來就佔了越南製造業外來投資的40%。而這些投資所生產的貨品並非以賣到中國或是東南亞為大宗。
這些變化與川普第一任的美中貿易戰有關,但這個變化也讓中國增加對東南亞投資。雖然東南亞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增加,但前述的內在關係反而因中國加強對東南亞投資,以及中國投資之製造業進口中國半成品以轉賣到美國,反而使中國成為馬來西亞、越南等可以對美享受巨額順差的利害關係人,並且因為投資增加而強化了中國對這些國家的影響力。
但現在川普回鍋,矢言要處理中國透過其他國家洗產地而賣到美國的作為,也放話要對其他國家輸美產品課徵高額關稅。前者一定會牽涉到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尼等國,而後者的範圍更廣。因此這會對中國與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經貿關係出現什麼影響,就更值得關注了。特別是這是否會造成中國轉移其在東南亞的投資,或是反而增加了東南亞與日本、歐洲的貿易關係等,也值得關注。
馬斯克是川普對中作為的最大變數
近日川普陣營內部出現內部爭論,「讓美國重新偉大(MAGA)」的民粹領導者班農(Steve Bannon)與支持川普的億萬科技富豪馬斯克(Elon Musk)針對是否開放H─1B高等技術人員工作簽證一事,彼此互槓砲火全開。馬斯克主張不僅自己過去就是因H─1B簽證而在美工作,更主張應該以能力而非國籍來選用就職者。班農認為這與優先保障美國人工作權的MAGA理念不合。而川普現在似乎站在馬斯克這邊。
這場川普陣營內部的爭論之所以值得關注,是因為川普陣營充滿各種不同主張,甚至看法高度互斥的人,而川普雖然以「讓美國重新偉大」、「保障美國老百姓工作」等口號贏得選舉,但因為始終沒有說清楚他要如何達成目標,使得他的作為充滿各種解釋的空間。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從川普的主張或作為,得出完全不同甚至彼此對立的結論。
川普提到要驅趕非法移民以保障美國人工作權益與美國安全,也說外國廉價商品傾銷美國實際上導致美國人工作機會的流失(因為導致美國工廠在廉價競爭下被迫關廠),因此要對其課徵高額關稅。因此聽起來感覺川普應該會傾向於對H─1B簽證採取限制措施,畢竟在川普第一任時就以大額增加H─1B簽證者的基本工資,意圖以價制量導致H─1B簽證的減少。但現在如果因選舉期間大力幫助川普的馬斯克可以對川普咬咬耳朵就導致意見出現轉折,甚至厲害到能輾壓「讓美國再度偉大」挺川民粹勢力的誓死反對,那麼在對中關稅戰的發展會是如何,可能也要再想想。
這是因為馬斯克在中國的企業利益頗大,即便其特斯拉電動車基本上在中國內部的市場份額被中國廉價電動車打趴,但因馬斯克與中國糾纏不清的關係,當馬斯克如果能私下取得中國的利益承諾而幫中國說項,則在川普面前如馬斯克以中國廉價商品對維持美國企業競爭力至關重要為理由,就可能會讓川普對中國的關稅戰輕輕放下。如果對中關稅戰真的因此而出現雷聲大雨點小的情形,很可能連要對付中國透過東南亞洗產地的宣誓也都會隨風而逝。如果這種情形真的發生,本篇文章一開始的分析就會通通歸零了。
更有甚者,是否會因為馬斯克的關係而使川普對中關稅輕輕放下,但是東南亞輸美產品卻因為沒有諸如馬斯克這樣的有力人士咬川普耳朵,反而成為被川普關稅鎖定的目標呢?這個發展雖然感覺匪夷所思,但因有馬斯克因素之故,使得這個奇特的發展不能被排除。屆時這又會是另一個新局面了。
台灣對東南亞政策氣候出現轉變契機,但須審慎操作
如果沒有馬斯克因素,以中國現在的狀況,整個東南亞政策氣候是在漸漸朝向對台灣有利的方向進行的。雖然中國對東南亞的經貿影響力依舊巨大,但現在已經不是完全的正面因素,甚至對於個別因為期待中國經濟釋放利多而對台灣採取不友善態度的國家,也因為中國經濟的脆弱性而使其內部呈現更多弱點而提供台灣操作以減損傷害的空間。當然台灣還是必須非常小心並審慎處理,但過去啟動新南向政策時處處謹小慎微的心理,似乎現在存在更積極進取的空間了。
作者為讀錯書,入錯行,生錯時代的政治邊緣人
更多思想坦克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