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繪松林橋 南投親愛國小讓部落的孩子知道我是誰
在松林橋的兩側,美麗的彩繪說的是賽德克族人定居南投縣仁愛鄉松林部落伊娜谷的遷移史,也介紹他們賴以為生的部落產業。親愛國小校長詹素娥希望部落的孩子透過部落的歷史與產業,認識自己,知道「我是誰」,進而建立自信;小朋友說,知道自己從那裡來,也想要傳承部落文化。
在部落長老的祈福聲中,宣告松林橋的彩繪完工啟用,松林橋上彩繪故事牆啟用,86歲的耆老白錦華用族語祈求老天,保護部落,他說,部落河床瘀泥沙升高,他擔心部落能否維持百年?!祈求老天保護部落平安。
白錦華老先生在帶著親愛國小小朋友巡禮松林牆彩繪故事牆,邊走邊指著遠遠那座山,以族語介紹他們來自那山那頭的廬山。
聽著長老的話,小朋友也知道「我是誰」、「我從那裡來」。
靜宜大學賽德克族知識研究中心伊婉貝林老師,推動部落知識體系在地實踐,在Pulan松林部落松林橋上彩繪賽德克族人遷移史的故事牆,親愛國小的校長詹素娥說著部落的遷移史,他說,南投縣遷移最遠的部落,從合作村開始,沿著濁水溪遷移,途中經翠峰清境稜線到霧社,那時沒有路~~~耆老說,部落是日據時代前二年,那是父親才二歲,阿公揹著他遷到這裡。
結合課程,「我從那裡來」讓孩子清楚自己祖先的遷移史,還要認識部落產業。
詹素娥校長不諱言,小時候很怕人認出她是原住民,曾經迷失過,但是回到部落的從事教學工作,我覺得要從孩子「認識自己」開始,知道「我從那裡來」,會說自己的話。彩繪橋上明「我從那裡人」「我是真正的人」我是誰,我就會有自信心。
沈佳宜,是賽德克族人,在彩繪橋上,她發現「INAGO」名字的由來,知道自己以前從那裡來,更可以傳承文化。
石燦希,是泰雅族人,就讀萬大分校,看見賽德克族的遷移史,他說,要知道泰雅歷史
吳佩妤是萬大泰雅和布農,和同學來到賽德克,學到賽德克語。
親愛國小沈豐吉主任說是萬大泰雅族,他說是境教以美教,部落文化多是口傳,能將口傳歷史以圖像紀錄,讓小朋友更具體化了解當時的狀況。
林敬蘋老師,是漢族,看到松林彩繪橋,他說,橋的美術設計新穎,與松林遷移史和以前自己所了解不同。這面牆提供多元素材,讓孩子了解並親近自己部落歷史,也為部落帶來觀光。
推動部落知識體系在地實踐,靜宜大學賽德克族知識研究中心伊婉.·貝林老師說,希望部落的知識不是只在紀錄或報告中,而是在部落中呈現 大家可以看到,可以傳承,回歸到部落。
部落叫「PULAN」,日治時期叫「INAGO」,是個小小的部落,一般人不太注意到,他選擇知識實踐的第一站,因為這個部落文獻很少,田野調查也不多,呈現知識面向也少,所以才選布蘭部落。
不希望知識是報告或一本書放在圖書館,知識要在地方實踐與傳承,知道他們從那裡來,文化表現的內涵也透過故事牆,讓更多在地人或是路過的遊客,能認識部落。
A-wi余鴻文,是高師大美術系畢業,他發現,自己成長的地方沒有裝置藝術,沒有故事牆,但是,這是他可以為家鄉盡的一份心力。因為這樣的原因,夏天,他獨自在松林橋上,畫上自己部落的遷移史和物產,也因為這樣,他對部落的遷移史更多了一份了解。
86歲的耆老白錦華說,自己的父親在霧社事件前五年,民國14年由靜觀遷移的伊娜谷,也知道那條在遠山稜線上的路,是來時路。耆老白錦華對部落的孩子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