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語媒體: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中國嗎?

(德國之聲中文網)《新蘇黎世報》發表評論稱,中國在尖端技術以及軍事領域的快速崛起,令西方感到不安。歐美同中國在商貿領域的爭端此起彼伏,越來越多的西方企業加快了從中國撤離的步伐。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內需疲軟,西方對中國的出口也在大幅降低。這篇題為《印度能取代中國嗎?》的評論寫道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將目光轉向了印度。印度也是一個大國,這裡經濟發展迅猛、內需旺盛,同時還擁有似乎無窮無盡的勞動力資源。今年春季,印度人口已經超越中國。而總計14億印度人口中,半數以上不足30歲。印度經濟正在快速發展:過去幾年當中,除了新冠疫情時期,該國的經濟增長率一直維持在7%的高水平。


凡此種種,都是非常積極的因素。然而,印度真能像一些人聲稱的那樣,成為下一個中國嗎?倘若如此,對印度和西方來說,無疑都是一件好事。不過,對於印度能夠重演中國的經濟奇跡,還是多幾分質疑為妥。印度的確有一些積極的發展:對於西方來說,印度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銷售市場。目前,印度大約擁有一億個年收入超過四萬歐元的家庭,其中還包括一些超級富豪。此外,至少在技術領域,印度的生產能力在與日俱增。同其他新興經濟體相比,印度在數碼化技術領域的發展令人震驚。印度的軟件精英和電腦工程師,在西方也很搶手。”

評論指出,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剛一上台,就喊出了推動“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 的口號,這無疑令人對印度即將取代中國增添了信心。然而,現實卻令人沮喪,迄今為止,“印度制造”仍只是一個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

“同中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相比,印度仍有極大的差距。作為人口第一大國,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只有16%,而中國的佔比則高達34%。國際貨幣基金預測,今後五年內,印度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佔比也只會增加至18%而已。中國克服了一系列難題,從而開啟了九十年代之後的快速崛起之路,而同樣的困難和問題卻是印度現在所要面對的。有鑑於此,千禧年過後的幾十年裡,直到新冠疫情爆發以及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前,中國一直在全球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

正如印度經濟歷史學家亞朔卡·莫迪( Ashoka Mody)回顧的那樣,從18世紀晚期的工業革命以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在不對教育、健康以及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的前提下,成為經濟強國,並實現廣泛的富裕。

過去幾十年以來,印度一直拖延對上述領域的投資,或不斷嘗試以最低成本取得進步。這樣做的後果是:印度經濟的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和建築行業。信息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性企業也對國民生產總值做出了大約7%的貢獻。這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成就。但制造業方面卻乏善可陳,出口型工業則更是無從談起,而這些才是能為數百萬印度人提供就業崗位的行業。至於今後這一方面是否會出現改觀,人們拭目以待。”

本周一,中國官員在發布最新經濟數據時表示,經濟局勢總體穩定,但“外部環境依舊復雜,內需仍有待提升。”《商報》就此寫道:

“此番表述想必也是指特朗普即將在明年成為新一屆美國總統這一事實。特朗普已經宣布,將大幅提升針對中國產品的關稅。此舉很有可能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雄心壯志造成重大打擊,也將激化中美兩大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戰。觀察家普遍認為,中國會在年底前大幅提升工業生產。對於實施專制統治的這一資本主義國家體制來說,做到這一點並非難事,但問題卻在於,增長了的工業生產能否持久。

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上周宣布,將會在2025年集中精力解決經濟問題。而努力的核心則可能是提升內需。官媒新華社報道稱,中國領導層明年將提升預算赤字,以便為提振經濟提供更大空間。

盡管中國官方並未披露任何細節,但這條消息就足以令國際評級機構感到樂觀。例如,穆迪(Moody's)已將中國 2025 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 4% 提高到 4.2%。穆迪本周一發布聲明稱,9月底以來的提振措施將 “減輕美國可能提高關稅的影響 ”以及債務和房地產危機帶來的風險。中國領導層預計今年將實現5%左右的經濟增長,而2025年的增長目標則尚未公布。”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