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國際合作強化海纜防護 提高通訊安全韌性
◎蘇紫雲
近期野柳近海海底電纜疑遭喀麥隆籍中國大陸貨輪損毀,由於海底電纜為關鍵資通訊系統,一旦斷線,將影響國際通訊頻寬;而我國主要外島的馬祖過往發生27次海底電纜斷裂事故,頻率高居世界前茅。因此,臺灣本島水域海纜的斷裂更引人關注,特別是中共持續對我進行灰色地帶襲擾,不排除其為蓄意行動。
此事件也引起國際注意,主因該艘貨輪於我國淡水海纜站附近之航行軌跡採取「8字型」航路,違反一般輪船直線航行或下錨停船,以節省燃油常態,且其航路與斷裂的海纜鋪設方向呈現多次橫向交叉,因此被高度懷疑有破壞海床設施意圖,嚴重威脅我領海航行秩序與海洋資源安全。另去年底,歐洲波羅的海也接連發生海纜破壞事件,並同樣是在俄國、中國大陸貨輪航行跨越後斷裂,因此,民用船舶成為灰色地帶攻擊武器的議題愈發受到重視。
事實上,世界第一條商用海纜跨越英吉利海峽於1853年開通英國與北歐電報以來,隨著科技演化至今,海底通訊光纜對各國數位經濟極為重要。與衛星通訊技術相比,海底光纜通訊延時為68毫秒、低軌衛星20毫秒、同步衛星則為250毫秒,新興通訊的低軌衛星雖具低延時優勢,但頻寬仍難與海纜的100TB匹敵,故海纜實為跨國通訊骨幹。
目前全球約有430條海底通訊電纜,提供網際網路及語音通訊服務,超過98%跨國數位資訊均依賴其傳輸。海纜的軍事價值極為重要,據北約統計,其跨洲軍事通資訊近70%須透過海纜等通訊設備,可以想見,海纜一旦中斷,寬頻數據傳輸將延遲,無法發揮戰場所需之即時、同步效益。
然而,鋪設於海床的纜線卻相當脆弱,據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研究,3大威脅使其安全與韌性更為脆弱,包括威權國家積極掌控境內網路公司,以圖獲取優勢;海纜經營者大量使用遠端控制系統,極易被入侵;每年的資料流快速增加,敏感資訊也快速增加,一旦遭截收竊聽則形成情報漏洞。
據此,面臨威權國家的資訊破壞威脅,我國未來可著重強化海洋監偵雷達,對航跡異常船隻進行早期預警,並派遣線上兵力嚇阻,同時將既有水下無人載具納入海床底土巡察與蒐證,以利海纜巡查與事故後海床拖刮痕的蒐證,並進一步以既有《保護海底電報纜線公約》、《公海公約》、《海洋法公約》涉及海纜保護之國際法為基礎,訴求跨國電纜共同安全合作,加以反制並提高資通訊韌性。
(作者為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