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快評】堅守民主價值 遏止威權破壞國際秩序

◎林柏州

冷戰結束後所建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係由美國及友盟共同建構,目前正面臨中共崛起、各國內部民族主義強烈對抗、貿易全球化帶來的治理失能等3大負面因素挑戰。而獲益於此一發展環境的中共,如今與俄國、北韓、伊朗結盟,破壞區域安全;民主國家對此應共同合作,維持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自豪於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優勢,經常在外交場合強調,希望提供第三世界國家一個國家發展的制度選擇,惟在其經濟下滑等因素影響下,此制度吸引力已大大降低。過去中共透過和平崛起、和平發展來弭平「中國威脅論」的疑慮,但近年中共在周邊國家附近海空域加強「灰色地帶」活動侵擾,支持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援助北韓發展軍備,意圖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已讓全球對中共崛起益發戒備。

第二,以第三波民主化研究而聞名的政治學者杭廷頓,在1968年出版、針對第三世界新興國家的專書《變動社會的政治秩序》中指出,「衡量各國最重要的政治區別,在於『政府的能力』,而非『政府的形態』」。換句話說,當民主政體治理失能,個別政客可能以民主無效率、民主無用論來爭取支持,成為訴求民族主義的溫床。事實上,杭廷頓提出的「文明衝突論」,也在提醒世人,文明可作為動員衝突的基礎,若人民未對民主產生厚實信念,國家易陷入內耗。顯見,民主國家內部社會對民主制度、國際秩序的信念是否高過於民族主義,將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能否維持的重要因素。

第三,貿易自由化帶出的全球化,可能對缺乏競爭性的國家造成負面影響。「歐豬五國」(西、葡、希、義、愛爾蘭)經濟停滯不前引發的歐洲經濟危機,另一些國家出現失業、工資下降、收入不均等問題,使民選政府失去支持基礎,保守派、民族主義政黨可能趁勢崛起,這正是近期歐美接連出現右派執政的背景因素。經濟自由化讓治理失能的脆弱、新興民主國家,轉向軟威權主義政體,拒絕遵守國際法,均將傷害自由主義國際秩序。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塞默魯與羅賓遜所著《國家為何失敗:權力、富裕和貧困的起源》指出,當前中共政經制度與1950年代蘇聯類似,更偏向榨取型政治制度,且未完整保障人民財產,因此無法長久維持。2位作者建議,偏向民主的包容、廣納型制度,才是未來應走的發展道路,堅定捍衛民主制度在人類社會所具有的價值優勢。

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撰文《註定失敗: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興衰》,將當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問題,歸咎於美國過度尋求民主擴展。事實上,民主制度是否獲得他國接受,主因在於可否保障更多人的政治權利與經濟生活。中共現有制度雖曾維持一段時間的榮景,但愈來愈多的人民參與需求,已成中南海無可迴避的難題。當前眾多失敗、脆弱國家散布於全球各地的問題,應在於政府失能,而非自由主義、民主制度。中國大陸社會終將發現,其政治制度本身正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

(作者為國防院中共政軍研究所助理研究員)